當今,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超越傳統媒體時空阻隔、打破人際傳播界限的影響力日益增大,正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日常學習、生活和工作。毋庸諱言,一些低俗、侵權、暴露隱私等虛假有害網絡信息著實給其蒙上了陰影,由網絡引發的官司也接連不斷,如不加以引導和管理,極易成為各種思想言論匯聚、各類文化服務雜陳的超大平臺。因而呼喚凈化網絡環境,規范網絡秩序的大眾心聲,已成為業界人們共同關注和深思的話題。
堅持正確導向。堅持正確導向,就要努力從眾說紛紜的事實中揭示出最能反映事物本質的新穎事實傳播正確的輿論導向,要善于用重要的受眾普遍關心的事實傳播正確的輿論導向,還要善于用有趣味的事實傳播正確的輿論導向。在網絡建設進程中,堅持把正確的導向放在首位,引領網絡謳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形成正面輿論強勢,使負面思想言論、腐朽低俗文化難以有傳播空間。在當前,就是要用科學發展、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穩定等正確的輿論占領網絡平臺,用高尚的情操激勵人們建設美好祖國的熱情。這一點網絡從業者必須謹記在心。
強化責任意識。網絡作為“第四媒體”,目前在我國已成為公眾傳遞信息、表達意見、評議時政、釋放情緒的主渠道。無數事實證明,網絡上一個小小的細節可能會引起許多重大過程的變化。因此,網絡從業者一定要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在網絡內容、傳播手段和經營模式上強化責任意識。
強化責任意識,就是在網絡重要內容的取舍上要強化對黨、政府和人民的責任意識。網絡工作者要抱著對黨和人民極端負責的態度,在編發每一篇網絡內容時,都要考慮對黨和政府形象的影響,凡是有利于黨和政府形象的內容,要及時地傳播,凡是不利于黨和政府形象的要果斷摒棄。
增強責任意識,就是引導網絡人員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社會上每日每時所發生的事情無奇不有,包羅萬象,而網絡不是錄音機、錄像機,不能一味地照錄、照拍,應該有所選擇并加以取舍。對每一個觀點、事件,要從全社會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不能給一部分人留下泄私憤的空間,任其發展,混淆視聽。對網上的不和諧音符,要采取積極應對策略,爭取主動,弘揚正氣,打擊邪氣??傊?要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要從社會穩定的大局出發,為促進社會和諧把好網絡傳播關。
推進行業自律。推進行業自律,就要遵循網絡發展和運行的一般規律,切實抓好網絡發展中的基礎性工作?!皣袊?行有行規”。歐美國家及我國周邊的韓國、日本等國家都制定有網絡管理的專門法律,在立法上具有很強的針對性。鑒于此,我們應針對網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一步建立健全網絡管理相關法律法規,規范行業經營行為,并在實踐中不斷修訂和完善,使網絡經營管理有法可依。
在法律法規保障的前提下,建立行業自我發展、自我管理的組織,教育和引導網絡經營商依法經營、誠信經營、規范經營。網絡運營商要堅持以人為本、文明辦網的原則,增強行業自律意識,切實加強網絡制度管理,嚴守業內游戲規則,要把關愛青少年健康成長作為重中之重,正確處理追求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系,努力把網絡辦成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的陣地。
加大獎懲力度,這是凈化網絡環境、推進行業自律的根本保證。除了加大對網絡政策法規的宣傳力度外,要通過開展網民論壇、舉報網上違法和不良信息等活動,發動社會各界群眾參與網絡經營管理活動,引導人們自覺抵制不文明網絡行為。對群眾檢舉揭發出來的違法經營商戶和不良網民,經調查屬實的,應從嚴懲處,絕不心慈手軟。對守法經營者,要給予保護和重獎。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網絡運行沿著正確的軌道健康發展。
加強社會監督。網絡是一個平臺、一個工具,隨時隨地,無處不在,它不僅有海量的信息,并且有大量的鏈接。從這一點來說,網絡發展的本身已成為社會環境的一部分。因此,加強網絡社會監督越來越顯得重要和必要。
相關部門依法監督是凈化網絡環境、確保網絡發展的關鍵。在我國,互聯網已逐步進入千家萬戶,網絡的巨大功能日益凸顯,同時它的負面影響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目前,我國相繼出臺了一些網絡管理的法律法規,政府的信息產業、公安、文化、工商、教育等職能部門要依照法律發揮監督職能,把集中整治和常規管理有機結合起來,把治標和治本有機結合起來,加大對有害網絡信息監管打擊的力度,依法打擊各種不文明網絡行為。唯有如此,網絡建設與發展才能走上制度化、規范化和法制化的軌道。
網民的相互監督不失為凈化網絡環境的好方法。網絡發展趨勢如何?網站發展情況怎樣?網民是第一知情人。政府的有關職能部門應不定期舉行網絡文化服務大家談活動,讓網民自己談網絡的事,網絡虛假信息、中獎騙局、制造和傳播謠言等就難有立足之地。
推廣公眾評議網絡信息也是凈化網絡環境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街道,社區,左鄰右舍,誰家的孩子上網入了迷,誰上網品行不端搞惡作劇,群眾心里都有數。黨政部門、街道辦事處、社區居委會,應經常征求群眾對網絡發展的意見,把握網絡輿情發展的脈絡,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管理網絡,以形成基層組織與人民群眾共同參與、齊抓共管的局面。只有把群眾的積極參與變為自覺行動,網絡才會成為健康清新的精神家園。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