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術”相當于現今的馬術運動。元明清時期,西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被封建土司統治,在六百多年的統治時間里,傣族土司通過常年不斷的訓練,使士兵熟練的駕馭戰象,利用戰象體積龐大,沖撞蠻橫的優勢,使其成為沙場殺敵的利器。象術運動萌發于土司軍事戰爭,最終隨土司政權的倒塌而消逝。
1 “象術”在史料中的記載
關于西南土司區象種豐富的記載,在史料中頗多。據《史記 ? 大碗列傳》載:“昆明之屬無君長,…然聞其西里可千余里,有乘象國,名曰滇越”.古時“滇越”地區盛產大象,越人將大象作為交通運輸工具及戰爭裝備力量??梢姵讼?、役象、馴象是西南土司區一種普遍的日?;顒?,也是主要的生產、交通、戰爭工具。以至于西南地區現今還遺留下許多與象有關的地名:如德宏的“姐悶掌”(傣語“大象”之意),勐海的“象山鎮”,勐臘的“象明鎮”以及無數的“養象村”、“養象寨”、“象腳地”、“象牙田”、“象眼井”、“象鼻山”等。眾多以大象命名的地名向后人展示了當年土司區盛產大象之景。明《百夷傳》記載:“麓川貴族以象騎為貴,每出入,象馬仆從滿途?!?/p>
歷史上車里宣慰使也以“騎象為榮、娛象為樂”.宣慰使出行時,御象乘騎,以示威武。古時以擁有大象之多來彰顯國家實力的強盛,傣族土司統治者就因地制宜,在象群聚集地開創戰象訓練基地,在府衙中專設象官“布悶掌”對大象進行專業的管理訓練,并特設附近村寨作為“馴象勞役寨”,整個村寨的土民終身服役于馴象工作,供象官差遣。經過象官嚴格訓練出來的戰象,雖然體態笨重,但聰明智慧,威猛善戰,成為土司軍隊獲勝的殺手锏。
關于土司時代大象作戰的記載,史書不絕?!睹魇吩颇贤了緜鳌肪皷|條載:“景東土司役象,除用以進貢外,主要馴以作戰,每出兵,常以象陣對敵”.又“陶景東部,皆僰種,性純樸,習弩射,以象戰。天啟間,景東土司的象隊,曾受到明朝調遣,前往貴州平定水西土司?!?/p>
由于大象勇猛強悍,在戰場上擁有強勁的進攻實力,拼搏在疆場的象隊,能助勇士沖鋒陷陣,為此立下赫赫戰功。象陣布陣講究:戰象在前,以此來掩護手持盾牌、刀槍、鳥銃的步騎兵,戰時充分發揮其沖撞無敵的優勢,以戰象撞開敵營的大門,繼而以步騎兵消滅其有生力量。因此,“蠻兵”的驍勇善戰和戰象的所向披靡,使“象軍”成為古時土司士兵心中的戰神?!兜潞晖了緦]嫛份d:“明清之際,土司兵的裝備主要是梭標,大刀、弓,還有象兵,馴象是沖鋒陷陣最有力的工具?!?/p>
遮放土司多椿(光緒二十八年椿襲)在位時,奉命征討龍陵,多椿都以象術進攻。首先將兇猛暴躁大象驅入敵陣,箭矢不能穿透象皮,戰象橫沖直撞,用鼻子將敵人卷起拋到空中,用腳將敵人踩成肉泥,最終大獲全勝。另外在《娜允傣王秘史》中還記載:“孟連土司-思倫發惱羞成怒,增兵三十萬,戰象百余頭,由景東轉而進攻威楚。沐英選派精兵五千,親往迎敵,兩軍于定邊遭遇,明軍用火槍火箭,破了不可一世的象陣,思軍慘敗而退?!?/p>
以上都為關于土司地區象戰的記載,史料記述象術是傣族土司軍隊獨特的作戰技能,養象、馴象、馭象自然成為土司統治者頗為關注的軍政大事。
2 象術運動產生的自然環境
一定地域內的地理環境是一個民族長期繁衍生息的空間條件。歷史自然生境是土司制度及象術運動發源之基。古代元明時期,西南地處極邊、界連外域,形成險要、荒僻的自然歷史環境。土司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成為孕育象術運動的搖籃,長期繁衍生息的生態條件、地理環境,對土司象術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從土司制度形成的客觀原因來說,在歷代中原政治家心中,西南邊疆都是“蠻荒之地”、“化外之域”.史稱:“廣西、云南、貴州、四川各處蠻夷邊境,地皆炎瘴,人皆頑梗不可以中國之治(法)治之?!惫疏b于西南土司地區氣候條件較為惡劣,北人南來,多未習風土,常因煙瘴而死,導致中原士大夫多不愿仕其地,遂使封建中央王朝不得不重用當地的少數民族首領來管理本土事務。志書所謂:以山川險遠,鞭長莫及,特設土司以治之?!端鍟?. 地理志》云:“自嶺已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濕,皆多瘴癘,人尤夭折?!背⑴汕驳膬鹊毓賳T無法適應當地的生存環境,輕者大病,重者喪命。因此,西南土司地區僻處邊徼,地理形勢險阻,惡劣的生態環境也是土司制度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元明清王朝在邊疆、民族地區設立土司制度的初衷。
從象術運動產生的自然環境來說,西南土司地區雖地理位置偏僻,地形、地貌錯綜復雜,但是在獨特的生物環境圈中,形成典型的亞熱帶氣候,促使植被茂盛,生物物種豐富,水源富足,生態環境呈多樣性,正是這樣特殊的自然環境提供了大象棲息、生活、繁衍的生存環境,例如在云南南部西雙版納(勐臘、景洪)、江城;云南西南部西盟(岳宋)、滄源(南滾河)和云南西部盈江(那邦壩),這些傣族土司區曾是盛產大象之地。
因此,西南土司地區特殊的地域條件造就了土司大統時代,同樣的地域環境孕育了大象的生長繁殖。土司統治者利用大象征戰殺敵,象術陣法曾被頻繁運用于戰爭中,成為土司戰爭時期必不可少的軍事技能。毋庸置疑,象術運動的產生發展與土司地區的地域特征有著密切的關聯。
3 象術運動產生的歷史戰爭背景
在土司統治期間,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軍事斗爭激烈、戰事頻繁,土司統治者面臨三大安全隱患,其歷史戰爭背景復雜繁亂。
第一,西南邊境常有外夷侵擾,在史書中多有記載,《云南省志 ? 民族志》載:“土司被朝廷視為守土安邦的藩籬,具有 19 世紀中葉,伊洛瓦底江下游新崛起的木梳王朝,于 1763 年派兵進擾景洪。被清軍和傣族土司士兵擊潰?!蓖蹶圃凇墩骶捈o略》載:“其土司、頭目、夷人,千百為群,皆蕩析離居,或隨軍營,或依附相率土司棲止,而緬兵始出沒為患,邊事日棘?!?/p>
傣族邊境緬甸蒲甘、洞吾曾經不斷遭到外來侵擾;木疏王朝九次入侵,暹羅戛于臘兩次侵擾……足見土司成為外敵入侵不可逾越的屏障。第二,土司常受中央王朝調遣出征極為頻繁:如景泰六年(1455)冬征調酉陽土兵五千,難以湊數,乃以“部民技擊可用者千余人前赴大軍”;成化二年(1466)調冉簡齋兵鎮壓四川敘州戎縣“都掌蠻之亂”;弘治十四年(1501)調酉陽兵五千協剿貴州賊婦米魯;正德七年(1512)同石柱、建始土司一起參與對四川方四領導的農民起義的鎮壓。
土司兵成為倍受中央王朝重視的地方武裝力量。第三,土司還需鎮壓土司區內部動亂,既包括土司、土舍、土目家庭內部的矛盾,又包括土司區內的土民反剝削壓迫斗爭。如宣統元年(1909),車里宣慰司發生了勐遮土司刀正經、頭人帕雅罕亮爭奪土司職位的戰爭,車里宣慰司“召片領”刀承恩已經無法控制局面,遂多次向普洱道臺和云貴總督告急,云貴總督李經義只好派云南和河口鎮越路下段巡防營管帶柯樹勛率領巡防軍 300 名進入西雙版納,采用“剿撫兼施”的辦法攻克勐遮,平定土司內亂。
由此可見,土司統治者身處混亂的戰爭環境,因此萌生對軍事體育強烈的需求。傣族土司統治者利用土司區特有資源-大象,使其參與沙場作戰,象術運動由此而生。土司統治者大力推動象術運動的發展,即是為了征戰獲勝、保家故土,也是保障自身政治利益的手段,這種需求關系促使象術運動在傣族土司地區蓬勃發展。
4 象術運動在土司戰爭中的優勢
大象體積龐大,沖撞蠻橫,在古代的冷兵器戰爭環境中具有很大優勢。特別是經過嚴格訓練出來的大象,雖然體態笨重,但聰明智慧,威猛善戰。上山如履平地,水陸行走自如,性格堅毅剛強,戰斗勇往直前,絕不畏縮不前。巨大的象鼻力大無窮,鋒利的象牙勝過利劍。在古戰場上縱橫馳聘,所向披靡,披荊斬棘,除障礙,破城垣,列陣沖鋒,聲勢之大,使戰象成為土司軍隊的秘密殺手锏。黃聰在《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體育史考》詳細記載了象戰的威力有三:一是沖,沖散敵陣,踐踏敵騎,戰象可以憑借碩大的身軀撞碎敵營,甚至可以撞開城門;二是坐,可以讓士兵坐騎;三是卷,用大象的鼻子將敵人卷起,摜死或者夾死。(明)陸粲《義象行》載:“勢每每奔騰蹂萬馬,聲如喑啞廢千人?!?/p>
可見大象征戰氣勢磅礴,能鼓舞士氣,在戰斗中作用不容小覷。
其次,象戰的陣法優勢顯而易見:“鳥銃當前牌,次之槍,又次之象。象乃突出,中華人馬未經習練者,見象比驚怖辟易,彼得趁其亂也”.這段史書意為:在傣族土司的戰爭中,大象就像現代戰爭中的坦克,帶著步兵進攻,戰前把戰象埋伏起來,等到敵我廝殺之際,戰象突如其來,發揮其沖的威力,踐踏敵軍,從而打亂地方陣腳,騎兵再從敵人的戰線后面發起襲擊,這套戰術都是克敵制勝的法寶。步兵在前、戰象殿后的布陣,能輕松獲勝,因此象術運動在土司戰爭中具有巨大的優勢。
土司統治者為抗擊邊患、保家衛國、鞏固政權十分重視軍事體育訓練。軍事體育為土司政權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完善的土司軍事制度又反過來促進了象術運動的發展和完善。
5 象術運動的特征
特殊險惡的歷史地理環境是土司制度存在的先決條件,也是孕育象術的土壤。古代象戰頗為出名,大象在土司地區被充分運用于軍事戰爭中,象術成為土司戰爭時期必不可少軍事技能。但這項技術也受地域限制,只有盛產大象的西南土司區才能利用大象作坐騎,依靠大象成為戰爭武器,以此突出了特殊的地域特征。
第二,土司象術運動具有強烈的依附性,不具備獨立生長的能力,這是其本質特征。土司制度的瓦解,使土司象術運動隨核心因素的消逝而銷聲匿跡。土司制度的確立造就了土司象術運動的產生,土司王朝的滅亡使其終結,強烈的依附特征顯而易見。
第三,象術必須與土司制度緊緊捆綁在一起,其發展與土司制度的興衰盛鼎,具有依賴、同步性。作為附屬于政治體制的體育形態,象術運動最大的功能就是為土司政權服務。
總而言之,土司象術運動具有特殊的地域特征、絕對的依附特征及鮮明的政治特征。
6 象術運動的歷史地位及變遷
土司制度是我國古代占主導地位的民族政策,其歷史地位不可小窺。從元代土司制度的正式確立,到明代土司制度發展完善并達到鼎盛階段,最終隨著“封王建疆”世襲統治弊端的充分暴露,清代土司制度被取消。我國古代實際執行的是以土司制度為主要的治邊制度,在我國民族政策發展史上起到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歷史作用。從民族體育發展的角度看,依附土司制度設置而產生的土司象術運動也應該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它隨著土司制度的存亡在西南邊疆存在了六百多年。
找其長期存在原因,首先由主觀條件決定,即土司統治者出于對自身利益考慮而積極主動接受土司象術運動,對維護政權有利的事物均持“來之不拒”之態是象術運動與土司社會融合的主因。
其次,象術運動符合當時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土司軍事、政治發展需求,在無形之中成為階級斗爭的工具。土司統治者在鞏固政權時需要象術運動,象術運動也需要土司制度作為依附生存。因此,象術運動在土司區基本處于良性發展狀態,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及科學性。土司封建社會的體育文化其實是對西南古代少數民族體育內容的補充,象術運動仍然是民族體育史上一個不容忽略的歷史要素,占有一定的歷史地位。
到了明代,由于土司制度以不適應當前的社會發展,漸漸暴露出腐朽的面目。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中央朝廷羽翼日漸豐滿,為了實現真正的“大統一”,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廢除土司制度就勢在必行,于是朝廷在土司統治區掀起了一場制度性的強行變革-改土歸流。從而廢除土司制度,改派流官進行直接管理。土司制度漸次消失,解放后“土官治土民”已成為歷史。土司制度的消亡,使依附于它的土司象術運動也隨之滅亡。在查閱民國以后的歷史古籍及史料時,再無象術運動的記載。
“土司象術”這一名詞,也和土司制度一樣,成為歷史的凝聚物。在德宏進行實地調研時,對芒市末代土司方御龍的表弟方吉龍進行采訪,方老先生回憶道:“以前只有土司家養大象,因為大象價格昂貴,需要特意去緬甸買回來。芒市老土司-方克勝就豢養過兩頭亞洲象,平日就拴在土司大院的門前,土司大人外出便乘坐大象?!狈嚼舷壬€說在他年幼時見過土司家的象群,但長大了就沒再見過成群結隊的象群了??赡苁且驗槿珖夥?,土司勢力滑坡,土司制度徹底瓦解,利用大象作戰已經成為土司戰爭歷史。以上記載充分說明,古代在盛產大象的土司區才能把大象當坐騎或戰爭武器,現今大象物種更為稀缺,不可能再尋見戰象出征的場景,象術運動產生于土司制度,隨著土司制度的瓦解而消亡。
參考文獻:
[1] 施之華。傣劇藝術與社會文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5:136.
[2] 曹成章。傣族村社會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6:462.
[3] 錢古訓,李思聰。百夷傳[M]. 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4] 張廷玉。 明史:卷131云南土司傳二[M].中華書局標點本。
[5] 龔蔭。中國土司制度[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634.
[6] 德宏州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德宏土司專輯[M].德宏:德宏州民族出版社, 1997: 222.
[7] 召罕嫩。 娜允傣王秘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0:61.
[8] 韋曉康。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