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口環境素質是人口素質的應有之意,只是人們在發展的過程中不經意地忽略了。文章通過界定人口環境素質的概念,梳理環境素質對人類道德、法律和管理思想等方面的要求,對傳統人口素質觀提出挑戰。
[關鍵詞]人口 素質 環境
[中圖分類號]C92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04-0028-02
一直以來,人們習慣于把人類所具有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理解為人類的基本素質,把這種能力的提高理解為人口素質的提高,進而理解為人類文明的進步。確實,憑借迅猛發展的科學技術和認識改造自然的能力,人類維持著近乎“幾何級數”的繁衍速度的同時,也確為自己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物質享受。但是,人類在欣喜于這種享受的同時,卻不得不咀嚼著其中的苦澀:生態惡化、資源枯竭、物種滅絕、環境污染、怪病蔓延、突發災難頻發……似乎,人類對自然界做了些什么,大自然也要對人類做些什么。這顯然深深刺激了那種“視自然為可無限提取的原料庫和可以無限容納廢物的‘垃圾箱’”的傳統思想,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對立開始接近或達到一種極限狀態。人們疑惑了,甚至有些恐懼。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與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問題與矛盾。如果我們能對環境問題察微知著,我們就能知道實際上那是必然。環境倫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環境問題的根源不是別的,正是人類自身,正是人類的某些發展理念,特別是那種強勢的人類中心主義,那種“人定勝天”的盲目自信,那種對“工具理性”的肆意追求。歸根到底,是那種狹隘片面的對人口素質的理解。
毋庸置疑,人口素質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也是一個民族素質的體現,提高人口素質直接關系到民族的興衰、家庭的幸福和國家的富強。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進步,國家經濟的發展,以至整個社會的文明進步,從根本上講,都取決于人口素質的提高。但是,到底什么是人口素質卻有不同理解。提及人口素質,人們常常只想到人口應當具有知識文化和健全體魄,或者只想到人口的思想道德水平。筆者認為人口素質作為人口多個方面質的規定性,除了包括人的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健康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外,人口環境素質也應該是它的應有之意。
本屆兩代會上有代表提出人口的環境素養概念,指出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應該成為人的基本素養之一,對現代人口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這里,筆者提出人口環境素質概念,也是在這個意義上提出的。人口環境素質是人口在環境上的質的規定性,是指人(人口)與生態環境關系上所表現出的思想和道德、品性和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精神力量和行為能力等, 它至少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具有以公正原則為基礎的環境道德和環境意識。環境道德是人類道德在環境上的延伸和擴展,是人類道德水平的豐富和拔高,和人類道德一樣,也遵循著公正原則。公正的本質是尋求不同利益之間的協調和均衡,環境道德的公正也遵循這一原則,并且把人與人之間的利益公正擴展到人與社會、自然一體化的新層面。在環境道德上的公正原則有三種表現形式,其一是代內公正原則。代內公正是指同代人在利用自然資源、謀求自身利益和發展的過程中,要把大自然看作全人類的共有家園,平等地享有地球資源,共同承擔維護地球的責任。其二是代際公正原則。該原則指出人類在世代更替過程中對利益享有也應保持公正,當代人在滿足自己利益的同時,還要考慮到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對后代人負責??沙掷m發展觀和科學發展觀是對該原則的最好詮釋。其三是人地公正原則,這也是環境道德的本質原則。人地公正指的是人類和大自然應該保持一種公正關系,具體說來就是人們應該尊重自然的完整和穩定,尊重自然物的固有價值,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控制改造自然的程度,保護生物多樣性,持有環境平等觀。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地公正原則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類環境道德。作為惟一的道德實踐者,人類如何對待環境,直接反映了人類的環境素質水平。在現實中,環境道德的具體表現形式是環境意識,所謂環境意識,是人與自然環境所反映的社會思想、理論、情感、意識、知覺等觀念形態的總和,它是反映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一種新的價值觀念,是人口環境素質的主要考量指標。
二是具有能夠自覺遵循環境倫理規范和遵守法律法規的自制力。環境道德的重要實踐要求就是要改變人們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在人的意識和行為中要確立這種廣延倫理的道德印記。因而,作為環境倫理思想的貫徹和實施,環境倫理道德規范在人的消費行為、生產行為以及發展模式等方面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第一,合理消費,提倡正確的消費觀。消費是需求問題,而如何消費卻是素質問題。當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容易在人們的消費觀中起支配作用,導致人們的無節制消費,甚至揮霍性消費。發達國家的經歷告訴我們,過度消費并不能給人類帶來更多的幸福,相反,卻帶來了生存的危機和資源的枯竭?,F在,綠色消費、替代性消費、非生物性消費等新的消費觀念正受到人們的青睞,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消費行為。第二,清潔生產,做到在生產中減少原材料消耗,減少廢物排放,產品能夠降解和循環再利用。企業的逐利性是人類的經濟理性行為之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搭便車心理使得人們有意無意忽視企業行為的外部不經濟性。清潔生產,就是要把這種不經濟的外部性內在化。這一方面靠加大環境管理和經濟刺激力度,同時,也要看企業良心,也是對人的生產行為的一種素質要求。第三,保持適度的發展規模和速度,把發展速度和環境的可承受程度結合起來。社會要進步,就要有發展做基礎和保障,而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歸根到底是人的發展和進步,在環境問題上就是人與環境的和諧關系程度。人與環境的和諧程度可以分為適應生存、環境安全、環境健康、環境舒適和環境欣賞等依次遞增的五個層次。因此,要實現人與環境更高層次的和諧,在發展模式上,就要保證自然資源正常功能的情況下維持適當的發展速度,保證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持續發展,實現物質生產與生態保護的同步。
作為兩種約束人類行為的手段,法律和道德在諸多方面統一于人類規范體系中。目前,世界各國都建立了相對獨立的環境法律體系,無論是在環境污染防治方面還是在自然資源保護方面,都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環境法律原則和環境標準。但“徒法不足以自行”。立法的意愿要通過嚴格的執法,科學的司法以及自覺的守法來實現。雖然遵守法律并不嚴格以是否遵循倫理規范為前提,但是良好的社會態度和生活習慣,有利于增強人們遵守法律法規的自制力。
三是具有創新進取精神和現代環境科學管理能力。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推動下,現代社會是不斷進步、不斷發展的,但是,新的環境問題也總是伴隨著社會發展的左右。如果人們在環境問題上固步自封、抱殘守缺,就只能獲取令人遺憾的所謂進步和發展。因此,開拓進取、勇于創新作為一種新時代精神,就應該成為人口環境素質的精神要素,以實現真正的社會進步和發展。真正科學的社會進步和發展,就必須批判地繼承優良文化傳統,并在此基礎上開拓新領域、創造新方法、形成新知識?,F在,由于環境問題的復雜性、聯動性和全球性對人的社會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戰,一個新的科學研究領域已進入人們的視野:環境管理以及環境管理學。環境管理,首先是一種約束和控制,體現的是政府力量和企業自律;其次作為一種思想和努力,它也是人類智慧和勞動品質的體現,也可以說,就是人口環境素質的能力體現。
當然,在個體層面上,人口環境素質還表現在人口對環境問題的認知程度、人口對環境知識的獲取和掌握、人口對環境責任的承擔意愿和人口對環境代價的支付意愿,以及人口實際采取環境保護行動的可能性等。無論是哪個層面的理解,我們認為,人口環境素質的提高都需要在社會中形成輿論和氛圍,需要環境教育體制的構建和完善,需要重新認識和定位人口素質內涵和外延,建立人口環境素質評價指標,并把其納入人口素質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