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張培剛農業國工業化思想的評析
5.1 對農業國工業化思想的特性進行評析
5.1.1 農業國工業化思想指導方針的客觀性
張培剛先生在研究農業國農業化問題時,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方針,這是他的農業國工業化思想及理論能經得起時間的沖刷并保持持久的生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靈魂,也是張培剛先生在作學術研究時始終深信和堅持的指導思想。在 20 世紀 30-40 年代,張培剛先生潛心研究農業國工業化問題,完成博士論文作《農業與工業化》,其中就運用“實事求是”的思維方法。而在四十多年后,他繼續研究農業國工業化問題,完成重要著作《新發展經濟學》,仍然遵循“實事求是”的方法論,并且更熟練、更準確。張培剛先生對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深信不疑,在探討除了農業國工業化問題之外的任何方面的問題,都堅持唯物論( 實事求是)的觀點與辯證法(發展與演變)的觀點。
5.1.2 農業國工業化思想出發點的正確性
我們知道,任何一個有價值的經濟思想都是與其正確的出發點分不開的,出發點的正確性影響著整個經濟思想的正確性與科學性,張培剛的農業過工業化思想也不例外,其正確的出發點--立足于發展中國家,同時著眼于發達國家。
說它立足于發展中國家,是因為從這一思想的萌芽、演變、形成及完善都是基于那個年代不同時期的中國現實。而中國無論從哪方面說都不得不說在本質上就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國家。張培剛自幼就對這一正在發展中的國家的基本現實有深切的體驗,后來的學習經歷和社會調查經歷又使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初步形成一些學術觀點。上個世紀 40 年代,張培剛開始系統地、深入地研究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問題,研究成果在國際經濟學界引起巨大轟動。時隔半個世紀,張培剛的農業國工業化思想進行變革,他依然立足于發展中國家,重點研究發展中大國的工業化問題,特別是研究像中國一樣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大國在工業化過程中面臨的諸多重大難題。由此可見,他的農業國工業化思想始終立足于中國現實,以發展中國家為出發點,從而有著深厚的現實基礎。
說它著眼于發達國家,是因為這一思想的形成過程及發展脈絡又都是從總結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入手的。雖然發展中國家的始終是張培剛農業國工業化思想的中心研究對象,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工業化是核心問題,但是,張培剛先生著眼于全世界范圍的絕大多數國家,在總結發達國家工業化進程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方面也花了不少的精力和筆墨。他閱讀大量的關于英、法、美、德、日、前蘇聯等多個發達國家產業革命的歷史文獻中和統計資料,試圖從中尋求這些國家各自實行工業化的經驗教訓或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在一定程度上,這可以為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提供良好的借鑒和參考,但是也不能完全將發達國家的經驗照搬到發展中國家來,忽視發展中國家自身的特點和現實基礎。張培剛先生正是將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并加以嚴密的邏輯思維,進而避免了極端的錯誤。
以上評析使我們認識到,在研究某一問題時,不能單純地研究指定的研究對象,而是要運用發散性思維,研究有利于中心目標的其他方面的問題。就像張培剛先生研究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問題,沒有單純地就發展中國家而論發展中國家,而是以此為立足點,花大量精力和心血去分析和研究一些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并借鑒特定歷史時期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
5.1.3 農業國工業化思想研究方法的科學性
在張培剛的農業國工業化思想及其理論中,他成功地運用了理論、歷史與經驗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此研究方法是綜合的、多維的、科學的和辯證的,是接近于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 或者說是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的另一種表述。這是農業國工業化思想及其理論之所以歷久不衰的又一重要原因。
說其是理論的,是指張培剛先生在研究農業國工業化這一問題時,系統分析和考察了當時存在的一般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和區位理論分析等方法,并進行了若干改進和取舍,終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獨特的、適合分析農業國工業化問題的研究方法體系--以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為主,但要適當修正,總體均衡分析方法和區位理論分析方法配合使用。
說其是歷史的和經驗的,是指張培剛先生在研究農業國工業化問題時,以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為研究主題,從世界范圍內尋求諸多發達國家的工業化歷史進程及其經驗、教訓,并將發展中國家的現實基礎與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有機地結合起來。他既研究發展中國家的歷史沉淀,找出落后的根源,又考察發達國家如何從傳統農業文明中突破并開始進行工業化的歷史進程,總結其實現現代工業文明的歷史經驗和一般規律。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張培剛先生把歷史的方法提到很重要的位置。他認為,把三者結合起來,就是理論作指導、歷史作基礎、經驗作依據。張培剛先生尤其重視歷史的研究方法,這種重視歷史研究的分析方法,在他研究農業國工業化問題時有鮮明的體現。他認為,研究農業國工業化問題,如果先著眼于當前,而不如果不追溯農業國家的和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史,不準確地找到其落后或不發展的歷史的最終根源,是難于“對癥下藥”的。這種“最終根源”,用張培剛先生自己的話來說, 就是“歷史幽靈”.
我國著名經濟學家李佐軍對張培剛思想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這樣評論:“理論與歷史(或邏輯與歷史)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血脈神經,在對人類社會演替規律的研究中得到了鮮明的體現,也有很多經濟學家將其運用到研究經濟問題當中。但是,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學界能夠突破理論與歷史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運用理論、歷史與經驗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極為少見,研究作品也委實不多。將理論、歷史與經驗有機地結合,需要研究者有扎實的理論功底、豐富的歷史知識、大量的經驗材料,還需要有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極高的研究熱情,不具備如此研究素養者很難做到?!?/p>
對于李佐軍先生的評論,我是很贊同的。因為絕大多數的社會科學創新在一定程度上都來源于扎實的理論基礎、深刻的現實解讀以及崇高的治學精神和研究熱情,張培剛在研究方法上的創新也不例外。若沒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現實經驗,他是難以客觀地評判現有研究方法的利弊端,也難以找到適合農業國工業化問題研究的方法,若沒有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飽滿的研究熱情,他難以克服一切困難地去破解這個難題。經研究發現,張培剛先生將理論、歷史與經驗的結合是在前人熊彼特的理論、歷史與統計研究方法上的突破和發展。熊彼特首先成功地運用理論、歷史與統計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在其名著《經濟周期:資本主義過程之理論的、歷史的和統計的分析》一書中得到充分體現。但是,曾就教于熊彼特教授并對其人其思想有深入研究的張培剛為何要用“經驗”替代熊彼特的“統計”?
我國經濟學教授彭明朗先生對此發表了個人看法,他指出,張先生用“經驗”去替代“統計”,是有充分的理由的,其主要源于對統計在研究經濟問題時局限性的認識和看法。這種分析的確有其合理性,因為“統計”是一種測度“量”的工具,而在實際生活中存在很多豐富多彩的經濟現象、運行不規范的經濟活動及不合邏輯的經濟體制,這些是無法用統計的方法進行度量的。然而,“經驗”除了能夠統計“量”,還能夠記錄“質”的內容,比“統計”更適合運用到實際經濟問題的研究中,更符合社會科學的特點。
那么,這三者為什么要結合起來呢?我們知道任何一種方法都有其各自的優越性,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將它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就是相互取長補短。若將它們彼此孤立起來,單獨使用是不可取的。如果單獨使用理論的方法,則理論將是空洞的理論,也難以避免形成教條主義,實際指導意義不大;如果單獨使用經驗的方法,則會形成經驗主義,缺乏理論基礎;如果單獨使用歷史的方法,就會形成歷史虛無主義,厚古薄今。因此,只有將三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才更適合研究農業國工業化這樣一種復雜而又綜合的問題,才能真正獲得有價值的成果。
總之,張培剛成功地將理論、歷史與經驗相結合并加以運用,這樣的研究方法無疑是科學的,也正因為此,張培剛先生的農業國工業化思想及其理論才經得起時間的沖刷和歷史的檢驗,至今仍具極高的學術價值。
5.1.4 農業國工業化思想體現的整體性和關聯性
張培剛先生的農業國工業化思想始終體現著系統的整體性和關聯性,這是其區別于傳統的工業化思想的本質特性。在張培剛的農業國工業化思想的內容中,無論是“工業化”的定義,或是農業與工業的相互依存關系學說,還是工業化的演進過程等方面,都表明工業化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工業化進程是一個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國民經濟是由若干部門(農業部門、工業部門、服務業部門等)組成的有機聯系的整體,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各個部門保持著密切的相互依存關系。整體國民經濟的起飛和發展,必須表現為各個有機組成部分的相隨起飛和發展,不能獨立開來進行。如張培剛在論述“農業在工業化中的作用”時,他指出,我們所定義的工業化,是包括農業在內的工業化和現代化,農業現代化本身就是工業化過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估計農業在工業化過程中單獨發生的作用是頗為困難的。事實上,我們還可以根據張培剛先生對工業化的整體認識,對當今世界的一些經濟概念進行深層次的理解,例如信息化。信息化是時代變化和進步的要求,其本質屬于社會生產力的變革,是“一系列基要生產函數”發展變化,引起其他函數變化的結果。它不是一個孤立的新概念,而是與工業化一體的范疇,是工業化的延續、升級和深化。
另外,張培剛先生把農業國工業化看成是一個整體的、動態的演進系統,工業化如何起步、由誰來推動其起步、起步后按照什么樣的程序發展等都體現著很強的關聯性。如:張培剛在論述工業演進中的發動因素與限制因素時,認為企業創新管理和生產技術是發動因素,并對企業創新管理才能進行評價,他指出:“由于傳統社會制度的限制,早期中國人的思想比較封建和保守,極度缺乏這種企業創新精神,缺少能夠發動工業化的因素和力量,因此,在中國經濟社會內,產業革命未能在早期發生。而且,工業化是受多種因素交叉影響的一個復雜的過程,這些因素之間存在相當程度的關聯性?!?/p>
由此可以看出,張培剛先生對于社會經濟這一復雜系統或工業化過程的考察,始終注意整體性和關聯性的體現,而不是將各因素單獨分開來研究,這也是中誒剛農業國工業化思想全面、科學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