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是支撐起建筑的物質基礎,從古至今,材料表現始終貫穿于建筑的發展史中。幾個世紀前,西方的古典建筑中最常用的材料就是各種顏色的磚石。他們用磚石來裝飾墻面和地板,將磚石拼湊成各式美麗的圖案。以磚石建筑為傳統的西方古典建筑發展中,其建筑風格發生了多種變化,本文從材料表現與建筑風格之間的關系著手進行分析討論。
1 西方古典建筑的材料。
人類從原始社會開始,建筑的最初目的就是躲避風雨和野獸入侵。當時多是就地取材,當時荒野之中最常見的土和木則是最廣泛的材料。隨著文明的發展,兩河流域的河流兩邊不斷沖擊陸地而形成的黏土以及蘆葦,則為用作建筑材料。此外,古埃及時代的建筑,也是用蘆葦、黏土、木材等建造的。后期的一些神廟遺跡中,還能發現很多的方木。就算是磚石結構的經典,古希臘神廟,經考古發現其最初也是土木結構。
但土、木結構最大的缺陷就是不夠堅固,容易被風雨侵蝕,當隨著宗教的傳播,西方建筑開始追求更加堅固、永恒的宗教建筑以及精神領導的紀念建筑時,土木結構開始逐漸被質地堅固的磚石所取代。由于石材本身較為堅固,可以抵御時間的考驗,因此被賦予了永恒的象征意義,這一象征意義使有宗教信仰的西方人迅速對其認同??梢园l現,西方從史前的巨石遺跡開始,到古埃及時代的金字塔群,再到古希臘時代的神廟群,都說明了教堂和宗教們對磚石材料的認同,這也證明了另一個問題--西方古典建筑的材料,來源于宗教在西方社會生活中的崇高地位,以及石材的牢固性[1].
2 西方古典建筑中的材料表現。
2.1 古希臘建筑。
古希臘位于歐洲地中海和西部愛琴海沿岸,也是歐洲文化的起源。古希臘建筑是整個西歐建筑的啟蒙地。由于希臘的特色地理位置,分布有很多大理石結構的山脈。因此,早在幾千年前,希臘人在建造房屋時,除了屋架外,其余所有的部分均使用石材去建造。神廟是古希臘最主要的大型建筑,最有特色的是其建筑中的柱廊。
由各種各樣柱式的組合,所構成的石材的梁柱與列柱,其雕塑感極強。柱子上還多用一些線條進行裝飾,特別是梁柱,基本上都有花紋。其建筑風格較為爽朗,與自然環境較為融洽。由于石材獨有的耐壓特性,使其建筑特點就是密柱短跨。這些花紋、梁柱、列柱的藝術處理,決定了神廟的外立面。后期古希臘建筑的種種改進與發展,也都沒有這三個方面的范圍。至公元前六世紀,柱式建筑已基本成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建筑工藝,這也是后續古羅馬人們所稱呼的“柱式”.古希臘時代的古典柱式一共有三種樣式,多立克、愛奧尼克、科林斯。其具體形狀如圖 1 所示。
柱式建筑本身的幾何化象征與人格化特色,以及受柱式建筑影響的對建筑豎直比例的強調,由此形成的立體式構圖模式,對后世西方建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2 古羅馬建筑。
古羅馬建筑主要是在古希臘建筑的基礎上的繼承與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古羅馬的建筑類型豐富很多,建筑技術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并在古希臘建筑工藝上建立了一套新的科學的建筑理論,這套建筑理論對整個歐洲乃至全世界的建筑行業都起到了巨大的影響。古羅馬建筑最大的特色就是天然混凝土的運用以及“券拱”式建筑結構。因為古羅馬處于火山地區,有很多的火山灰,羅馬人在建筑過程中,發現如果將這些天然的火山灰再加上磚石,則可以產生很強的凝結力。使用這種具有強烈凝結力的材料,可以極大的提高拱券的跨度,改進了建筑材料的受力狀態,建筑了多種劵柱式、高層的建筑。給西方古典建筑帶來了本質化的改變,得到了空間效果。
除了券拱式的建筑結構之外,古羅馬在古希臘建筑的基礎上,根據羅馬人的審美與新的建筑技術,對其進行了繼續與發展。他們繼承了科林斯式,用來建造規模龐大,裝飾華麗的建筑群,并在柱式頂部增加愛奧尼克的柱頭,使其更加華麗。此外,羅馬人還在三類古典柱式的基礎上又創造了塔斯干式與復合式,這兩種也被叫做羅馬柱式。
其中,塔斯干式身上取消了凹槽。復合式則是根據券拱技術進行改進。從柱式的發展可以發現,當梁柱的體系及技術逐漸成熟之后,柱子的形式已逐漸固定,最后回歸到幾種最根本的形式[2].
2.3 哥特式建筑。
在古羅馬覆滅之后,拜占庭發明了帆拱技術,這種石材的砌筑工藝,適合東正教的集中式的開放空間以及高挑的穹頂形象,這是材料結構屬性對建筑空間的適應。此外,東正教的教堂內部多貼有馬賽克的裝飾,用以進一步強化建筑的虛幻美麗氣氛,這是材料視覺屬性對建筑空間的適應。
古羅馬建筑的教堂內部較為壓抑,空間封閉,冷峻的外觀。這種建筑形式,一方面是由于磚石材料力學性能的限制,一方面也是其主要采用磚石材料所帶來的象征意義的直覺表達。此時的材料既完成了建筑所要求的功能性,也與羅馬時期禁欲主義的宗教教義精神同步,可見材料表現既要考慮建筑的功能性,也要考慮建筑所需要體現的社會觀念。
而哥特式建筑則是由浪漫的法國人建造的。法國人在古羅馬拱券式的建筑結構基礎上,結合了最新的建筑工藝,創新性的使用矢狀券的建筑框架,極大的降低了建筑物的側推力。同時,又在建筑物的四周使用各自獨立的飛券,以加強抵抗主拱的側推力。這種大量飛券的應用,使整體建筑呈現出一種輕靈、向上的建筑風格,這也是哥特式建筑最大的特色。
2.4 文藝復興建筑。
文藝復興建筑領域,最多的是對古典柱式以及柱式比例的探討,在建筑過程中,開始重視起各類幾何形體的運用,比如正方形、球形、圓柱形等各類幾何體的單獨或疊加的運用。值得說明的是,這個時期,西方古典建筑開始從理論上對建筑材料進行闡述,并在實踐中加以執行。
文藝復興時期歷經 200 多年,留下了豐富的理論著作,比如《建筑十書》,講述了建筑材料自身的結構特性對建筑整體的三要素中的“牢固”做出的貢獻,以及材料對建筑的外形和內部空間的影響,以及通過材料本身的視覺屬性來實現裝飾作用等。
2.5 巴洛特建筑與古典主義建筑。
緊接著文藝復興建筑的有兩種典型的建筑風格,一是巴洛克建筑,一是古典主義建筑,其在使用材料上也有較大的差別。其中,巴洛克建筑,其多為小教堂,更加注重材料的色彩、材料的肌理以及材料的尺度,并對其進行運用。而古典主義建筑較為排斥材料的視覺屬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巴洛克建筑多為反對宗教改革所建造的,為對宗教神性的宣傳,所以在建造過程中極盡張揚,盡量表現出瑰麗多姿的形象。而古典主義建筑則多是建造宮廷建筑,是為君權的宣傳所建造的,盡量強調出等級秩序,因此對其材料的視覺屬性進行限制也在情理之中[3].
3 建筑材料對風格變遷的驅動。
成熟的建筑結構和其內部空間,都是建立在其使用的材料和與材料相對應的建筑技術之上。古希臘所在的尼羅河盛產石材,才得以有那些明朗的神廟建筑和那些比例和諧、花紋精美的梁柱、列柱。古羅馬建筑的恢弘空間和巨大體積,依靠于來自自然的混凝土與磚石的結合以及券拱技術的發明。拜占庭發明的帆拱技術,為哥特式建筑的集中構圖提供了技術支持。羅馬風格的教堂繼承了古羅馬的券拱技術,其教堂內部較為壓抑,空間封閉,外觀冷峻。
禁欲主義的宗教教義精神同步。哥特式建筑中大量矢狀券、飛券的運用,使建筑骨架清晰,建筑不再需要那么多笨重磚石支撐,再加上彩色玻璃窗與光線的引入,制造出了幾何鮮明、輕靈的建筑風格??梢哉f,建筑的材料表現,隱藏于外顯的建筑風格變遷中,但卻始終貫穿其中,并發揮作用。文藝復興的研究對建筑材料的理性使用做出了貢獻。
而法國古典主義建筑,則是在文藝復興理性研究基礎下的繼續發展,它對材料比例的研究離不開對材料結構的清晰表達。
4 結 語。
本文分析了西方古典時代具有代表性的五種建筑風格,以及這五種建筑中材料的應用與表現。通過對這五種建筑風格的分析可以發現,所有的材料表現與其對應的建筑風格是息息相關的。建筑風格除了受當時的政治、文化、宗教等的影響外,其另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其建筑材料。
參考文獻。
[1] 產斯友 , 王明潔 . 淺析西方古典建筑中的材料表現[J]. 華中建筑 ,2012,30(4):147-148.
[2] 袁 思 怡 . 淺 談 西 方 建 筑 風 格 [J]. 科 學 時 代,2014,(11):150-152.
[3] 羅靚 , 楊啟明 . 建筑材料在中國歷史上的變革與沿用 [J]. 中國建材科技 ,2012,(2):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