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一部根據解放軍最高學府國防大學劉亞洲上將同名小說改編的紀錄片《金門戰役檢討》在軍內外產生了一定影響。片中再現了新中國成立的第二十四天,人民解放軍二十八軍下屬三個團共九千余人渡海進攻金門,參戰官兵在島上苦戰三晝夜,因后援不繼全軍覆滅的慘痛軍史,影片穿插了作者的感慨與反思。筆者對寫畢于 2001 年的原文進行了研讀,總的感覺:作品敢于直面歷史,文筆酣暢,激情肆意,觀點犀利,發人深??!軍事歷史題材的作品,應當基于歷史的真實與學術的嚴謹去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否則就削弱了作者過人的天賦體現的思想性與感染力。
原文值得商榷之處:依據作戰規模、影響,把"金門戰役"定為"金門登島作戰"是否恰當些;對"金門戰役"的戰略意義是否估價過高;用"金門戰役"類比未來臺??赡艿膽馉幨欠襁^于粗糙;評價"毛澤東是一位大陸戰略家,他可在陸地上將蔣介石八百萬精銳鯨吞,但金門戰役卻敗了"是否過于輕率;評述"蔣介石是舊軍閥的克星,毛澤東是蔣介石的克星",用語妥否;論述"戰爭勝負取決于將帥",說法偏頗……瑕不掩瑜,作為文學作品,給予讀者、觀眾的信息、感觸是足夠的,下面從三個方面闡述引發的思考。
一、關于"客觀規律"
作者詳細描寫領導者如何輕敵、部隊如何蠻干、準備如何倉促,第一梯隊登陸后建制打亂,盲目冒進、各自為戰,沒有統一指揮……簡而言之,古人尚且知道,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可被勝利沖昏頭腦的時任 28 軍的副軍長及下屬各級,竟然不對客觀情況進行周密細致的調查分析,主觀臆斷,一廂情愿決策部署渡海登島作戰。事非經過不知難,客觀世界事物之間聯系縱橫交錯,枝蔓叢生,聯系雖具有普遍性、必然性,但是更充滿隨機、不確定、不穩定性。開國領袖毛澤東在決策立國第一戰抗美援朝時,對領兵出國作戰的彭德懷交代的作戰原則竟是"不做辦不到的事",其用兵之謹慎,指導之精細可見一斑。這不是膽小,這是基于深厚的社會實踐對客觀規律的深諳與敬重!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利令智昏是金門戰役失利的罪魁禍首!心理學證明,人在心理遭受重大沖擊或高度亢奮狀態時,非智力因素占主導,會導致極不理智的行為后果。因此人要時刻保持理性,保持對客觀規律的尊重,注重警醒、修煉自身,竭力排除感情因素的干擾。
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綜合國力的進一步增強,不能不引起世界反彈,由此國家面臨的安全環境愈來愈復雜。中華民族能否復興,在這場全方位、持久的博弈中,國防實力必將是一切文明手段用盡后的最后一道安全閥。為此我們除了對世界與國內兩個大局的規律進行探索和運用,作為軍隊務必深入研究現代戰爭規律和制勝機理并用于指導國防建設和作戰,如果我們有足夠的軍事實力遏止戰爭或贏得戰爭,那么中國的現代化與民族復興夢想就可能實現,否則就會被中斷,陷入歷史的萬劫不復,惡性循環。
對客觀規律的虔誠與孜孜不倦地探索、運用,共產黨人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消滅了國民黨反動派,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恰恰也正是漠視客觀規律,主觀臆斷,卻輸了一場渡海登島戰役,數千忠勇的熱血男兒倒在了新中國成立的黎明,這就是客觀規律的公正與殘酷!
二、關于"個體的價值"
作者超越階級局限性對國民黨將軍胡璉予以中肯評價,寫道:"胡璉早年畢業于黃埔四期,是蔣介石的嫡系弟子,靠對日作戰逐步晉升,在敵我雙方均有較高聲譽,淮海戰役期間被圍僥幸脫逃,后重組十二兵團,給我金門登島作戰部隊制造重大災難,楊勇說,我們寧可俘虜一個胡璉,不愿俘虜十個黃維,這叫同為兵團司令的黃維情何以堪".
古人云,"成就大業,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但是領袖人物在一定時期起關鍵作用,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事在人為,無論民主體制還是專制體制,最終的決策與操縱者還是個體,人類文明的精華最終只能集中體現在活生生的個體身上。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歷史偉人,成為改變歷史的偉人,一方面他掌握理論,順應歷史趨勢具備理性自覺與使命意識,另一方面他擁有地位或影響群體具備資源、能力。衡量個人的價值大小取決于他改變的社會人群多少、影響的長遠、深度。
如果這樣衡量個體的價值,那么處于特殊時刻、特殊位置的平常個體也可改變歷史。如:很多對歷史具有轉折性影響事件的引發源于沒有一個必然性過程的意外和似乎偶然無端的個人意志。如在皇權占統治地位的社會,即便昏庸君主的喜笑哀樂也會左右國家政治,影響民眾生存狀態,1914 年 6 月 28 日,奧匈帝國皇儲被塞爾維亞青年刺殺,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
辨證看待個體的價值,一方面要看到普通個體聚集的能量及特殊時刻、居于特殊位置的特殊作用,又要看到這種個體的局限與偶然性。真正的人才是切實掌握某一領域或多個領域客觀規律,具備實踐、改造自然、社會能力的人。這樣的人才是社會進步的真正推動者,任何想達成一定目標的團體乃至國家,必須要有相應的各門類專業人才支撐,否則再美好的設計無異于空中樓閣。
從這個意義上講,實現強軍夢、中國夢,關鍵在人才,人才的培養是事業興旺發達的基礎性工程,人才的培養有普遍規律,特殊人才的造就具有差異性。在一定物質與基本知識基礎上,結合實踐進行系統知識灌輸,尊重個體的獨立人格,賦予一定自由,用有價值目標、美好情感激勵,可大量培養社會所需專業人才;對于有獨特經歷,個性復雜、獨特天賦、獨特心智(包括精神病患者)人才,社會要寬容、善待,在控制危害前提下,盡力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當前,破解中國人才的癥結在于破除官本位思想,營造只要為社會進步做出貢獻,就得到社會同等尊重的機制、環境,這要求社會系統變革。2009 年 lO 月 26 日,原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在杭州高等教育論壇直言:中國最大博士群體并不在高校,而在官場??杀?、可嘆中國這個具有幾千年封建傳統的國度在 21 世紀信息網絡時代還在迷戀官本位。官本位的經濟基礎是農業經濟,它是生產力不發達條件下,分配社會有限資源維持社會穩定的統治秩序,這種體制經濟上壓榨,政治上控制,人格尊嚴上歧視廣大下層人民。
國民黨兵敗大陸,退守孤島,蔣介石在大勢已去的關鍵時刻起用胡璉固守金門,竟然起死回生走活了經營臺灣這步死棋,創造了絕對劣勢之下局部相對優勢,這就是人才的作用。
三、關于"政治與人道主義"
《金門戰役檢討》沉重講述了關于戰俘的問題,當年遣返回大陸的戰俘,大都被開除軍籍,甚至判了死刑,幸存者在"文革"中又被當成"叛徒"百般折磨,1983 年恢復享受政策時大部分逝世,作者評點到"苦戰三天,受苦三十年".可能礙于復雜原因,太多感慨、太多心酸、太多情感難以表達!
讀到此處,筆者的眼淚情不自禁涌出,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同胞該經受多少苦難和冤屈呀! 東西方對待戰俘的方式迥然不同,其復雜原因可從歷史、文化、傳統、甚至哲學的層面去挖掘。
(一)西方關于人學的歷史
思想界認為西方人學歷史的演變軌跡可從其三次思想解放運動去探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古希臘的智者運動,由于古希臘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工商業不斷發展,為希臘城邦奴隸制民主政治奠定基礎,也為古希臘的思想文化提供條件,智者運動的代表人物是普羅塔戈拉,他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把人置于世界和社會的中心。這是人類自我意識的覺醒,也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萌芽。14 世紀中葉發端于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迅速擴展到西歐各國,16 世紀在歐洲盛行,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本主義,反對封建神學、基督教的禁欲主義,提倡個性解放,尊重人的個體價值與人性,代表人物是但丁、達·芬奇、米開朗琪羅。這是西方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揭開了近代歐洲發展的序幕。18 世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日趨定型,思想領域掀起一場更為激進徹底的啟蒙運動,社會科學領域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君主立憲,伏爾泰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盧梭的人民主權、社會契約、民主共和制,康德的人非工具等先進的理論廣為傳播。這是西方的第三次思想解放運動,為近代歐洲政治體制建立確立思想基礎。
結論是西方在對待"人"的問題上是有廣泛、深厚的民意基礎與理性、人道的思想傳統的,完善的西方政體是經過廣大民眾充分參與、抗爭,按三權制衡原則設計的,民間的意志與思想是可影響政府公共政策的。
(二)中國歷史的演變
公元前 21 世紀,中國進入奴隸社會,經過一千三百多年發展歷經夏、商、周王朝到公元前 770 年至公元前 475年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中國的封建社會則從公元前 475 年至公元 1912 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
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共同創造了悠久的中華文明,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由于自然分割的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共同語言以及表現于共同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正是由于處于高原、大漠、海洋環抱的客觀地理環境,形成了大中華的民族聚集體,也正是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完善穩定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海外文明的沖擊影響有限,中國的封建社會極其穩定、漫長。思想奔放、個性張揚的春秋戰國,最終被大一統獨尊儒術的封建社會代替,因此相比于西方文明,中華文明強調個體對家庭、社會、國家的服從與責任,強調社會等級,主張協調反對以暴抗暴,忽視個體的人性,總之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必然要求與之一致的意識形態及相應的道德規范。
1840 年鴉片戰爭至 1949 年新中國成立的近代史,是屈辱悲愴、救亡圖存,戰爭與革命的歷史。翻開世界歷史,當 17 世紀發源于英國的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車輪滾滾向前時,就注定了這個古老封閉的封建大國多舛的命運。19 世紀 60 年代至 90 年代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促使清政府發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后以中日甲午海戰宣告失??;接著,光緒皇帝領導的進行君主立憲政治體制改革的百日維新亦夭折;進入 20 世紀,隨著科技、現代工業發展,尤其交通、軍事、通信技術使壟斷資本主義掠奪瓜分世界市場愈演愈烈,此期間,國際社會發生兩次世界大戰,形成兩大條約,即凡爾賽條約與雅爾塔協定,相應國際秩序由相互隔離至局部沖突、世界大戰至總體相連,科技革命、文化交融、利益交織、意識形態對峙成為冷戰背景下人類社會演變的主旋律!
在帝國主義列強蹂躪的夾縫中,中華民族絕處逢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帶領中華民族走向新生。應該說包括辛亥革命、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在內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的鳳凰涅 !
(三)對待戰俘方式的原因梳理
闡述中國歷史,是提供解讀中國現代歷史中諸多復雜現象的鑰匙。梳理的理論要點:第一,中華民族雖然號稱有五千年文明,在封建社會漫長的歷史中,從未有過真正的思想解放與思想啟蒙。第二,當人類進入 20 世紀,西方邁向現代文明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陷入帝國主義的絞殺,五四運動高舉科學、民主旗幟,其思想啟蒙的螢火很快被救亡圖存緊迫性覆蓋,民族集體的生存高于單個的人性。第三,中國革命戰爭的殘酷性沒有堅定的信念與視死如歸的犧牲精神是不可能堅持到勝利的。第四,蘇聯的體制、意識形態包括處置戰俘的方式對中國共產黨的影響根深蒂固。第五,在嚴酷的國際國內環境下,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沒有足夠時間甄別所謂的"叛徒".第六,新中國成立時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領導集體的理論深度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理論高度,理應具備相應的人文情懷與人道主義,然而毛澤東也無法超越時代客觀條件的局限性。第七,歷史的真實演變。"文革"十年,道德、倫理、文明的踐踏波及社會每個角落,整個民族都在受難,更別說遣返的戰俘?
由此在崇高的政治口號下,我們心安理得不加甄別對所謂的階級敵人進行專政;由此我們打著政治的幌子推脫個人道德良心責任對明知無辜的人進行摧殘;由此我們打著加快歷史進程的旗幟,不惜犧牲少數無辜的群體。法國文學大師維克多·雨果在文學名著《九三年》中評價 1793年法國大革命時強烈指出,在絕對的正確的革命之上還有一個絕對的人道主義!
"文革"十年,當國民經濟幾乎崩潰時,中華民族又一次在絕望中猛醒。打開國門,西方世界并不是想象的人間地獄,馬克思預言的資本主義喪鐘遲遲未敲響,科技革命引爆的空前生產力緩解了其固有弊端。關鍵時刻,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以洞明歷史的眼光、全盤設計了中國改革開放的藍圖,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第一代共產黨人領導人民奠定民族獨立國家主權和工業基礎后,解決若干重大理論問題,抓住了后工業文明革命的鏈條,中華民族的巨型列車終于駛上一條人類文明主流的快車道。
令人深思的是,在工業化、信息網絡時代,中國的經濟發展舉世矚目,歷史確實給沒給我們這個古老民族足夠的反思、沉淀、思想啟蒙的時間。2012 年 12 月 14 日《財經》年會在北京舉行,1991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百歲老人科斯發表視頻致辭,他說"如今的中國經濟面臨一個重要問題,即缺乏思想市場,這是中國經濟諸多弊端和險象叢生的根源".筆者亦有此同感:化解中國問題的正確途徑必須開啟民智,培育思想市場,這不僅僅是加強教育與文化建設,而是從源頭上真正依賴重視人才,引導激發獨立自由的思想百花齊放,讓鮮活的思想在交鋒、辯論、競爭中砥礪逼近真理,蕩滌假、丑、惡,彰顯真、善、美,維護體現公平、正義的社會運行機制,導引社會健康發展,向更高層次文明躍進!
政治與人道主義是一對矛盾孿生體,作為個體永遠追求個性解放,平等、尊嚴,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而政治是冰冷的,它必須立足現實,它總是維護統治者的核心利益,在民眾的抗爭下,在生產力容許前提下,統治集團逐步把自由、平等、尊嚴擴大到社會多數群體。這也正是馬克思主義所說,歷史是動態的、實踐的、具體的、現實的。實踐反復證明,只有社會成員普遍覺醒,少數人的欺騙愚弄難以得逞,社會經濟又發展到一定程度,真正合理的政治運行機制才得以建立。而只有置身于這樣的社會,基于個性張揚與自由精神的人道主義才能真正實現。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澤東文集:第 3、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美]斯塔夫理阿諾斯。全球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國家圖書館部級領導干部歷史文化講座[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