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學術堂為大家提供的國恥教育嬗變過程與長效機制構建,如該篇不是您所需要的,可下拉到本頁底部,查看更多!
摘要:國恥教育應包含兩層內涵:一是用我國歷史上所遭受的國恥史實對國民進行民族精神教育;二是結合時代新特征, 從全新視角對國民進行民族危機和理性雪恥教育。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國恥教育演進歷程:興起階段 \\(1840-1915\\) 、發展階段 \\(1915-1927\\) 、高漲階段 \\(1927-1948\\) 、新階段 \\(1949至今\\) 。通過對國恥內涵的重新厘定及其嬗變過程的深入探討, 旨在增強民眾國家榮辱觀教育, 激發國人愛國情懷。
關鍵詞:國恥教育; 內涵; 嬗變過程; 榮辱觀;
國恥教育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來受到我黨的高度重視。毛澤東就曾指出“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 并多次提議國民要“學一點歷史”, 加深對“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反思;鄧小平也曾倡導“要用歷史教育青年, 教育人民”, [1]以近代中國所遭受的慘痛經歷作為中國發展的精神源泉和不竭動力;習近平多次鼓勵領導干部要“學習歷史特別是中國近現代史”, [2]“勿忘國恥, 奮發圖強, 決不讓歷史悲劇重演”, 勉勵國人以史為鑒, 負重前行, 開創未來。
一、國恥教育內涵
關于“國恥教育”一詞相對權威的注解出于《思想政治工作大辭典》, “以祖國蒙受外國侮辱、蹂躪的國恥歷史為教育內容的一種國防教育”。[3]認為, 國恥教育要以中國近現代史為主要內容, 讓人民特別是年輕一代, 不但懂得加強國防、增強國防觀念的重要性, 更要深知軍備廢弛、軍心渙散、國防意識淡漠所帶來的嚴重危害, 并通過對中國近現代史上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的深刻對比, 警醒世人在長期和平年代更要居安思危, 具有憂患意識。對國民進行國恥教育, 絕不僅僅是為了喚起全體公民的歷史悲愴感, 更不是灌輸狹隘的民族復仇意識。其意義在于, 在無戰爭威脅的情況下, 從民族歷史的陣痛中痛定思痛, 激勵全體人民的上進心, 增強民族凝聚力, 把愛國主義情操轉變為保衛和建設祖國的實際行動, 把昔日的國恥化為現在工作的動力?!秶澜逃笤~典》認為“國恥教育”, 即“運用中國近代歷史上帝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中國與帝國主義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和國恥日, 對公民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教育”。其目的在于“通過對歷史的回顧, 達到痛定思痛、居安思危, 喚起全民族的危機感、緊迫感、責任感, 樹立起富國強兵、振興中華的意識, 增強積極參與和支持國防建設的自覺性”。[4]此外, 國內亦有學者認為, 以本國遭受的恥辱事件為主要內容對本國民眾進行的愛國主義教育即可稱之為“國恥教育”。
通過對國恥內涵的重新厘定, “國恥教育”理應包含兩個層面的界定:一是就我國歷史而言, 國恥教育是指運用中華民族歷史上所遭受的外來侵略、壓迫, 被迫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為主要史實, 對國民進行愛國主義情感熏陶和民族精神培養教育;二是就當代國際社會而言, 國恥教育是指處于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相對弱勢的國家, 運用本國所遭受到強國或國家集團的侵略、打擊、封鎖、孤立的屈辱事實, 對國民進行民族危機和理性雪恥教育。準確把握國恥教育的演進歷程, 有助于我們準確理解其內涵及積極意義。
二、國恥教育嬗變過程
盡管我國傳統恥感文化源遠流長, 有關國恥史實的文獻記載十分豐富, 但真正關于國恥教育的歷史最初僅可追溯到清朝末年。以第一次鴉片戰爭為始發點, 我國的國恥教育可大致劃分為興起階段、發展階段、高漲階段和新階段。
\\(一\\) 興起階段 \\(1840-1915\\)
我國的國恥教育興起于19世紀末, 以康有為、壽富等人發起知恥學會為標志, 該學會旨在鞭撻國人, 激發國人愛國熱情, 康有為曾親自撰文為該學會作序, 即《知恥學會序》。在知恥學會的影響下, 一批以國恥教育為宗旨的社會群團陸續成立, 以宣傳國恥的進步書籍得到刊印出版, 如黃毅等人編著《中國最近恥辱記》 \\(1906年\\) 、沈文浚編纂《國恥小史》 \\(1910年\\) 、上海知恥社編《國恥》 \\(1915年\\) 、孫鑫源著《國恥鑒》 \\(1915年\\) 等。
這一時期的國恥教育主要以學校教育為代表, 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專門性國恥教育書籍的編寫推動了國恥教育教學實踐。以學者陳崎編譯的《國恥叢言》系列書籍影響最大, 其中《外患史》一篇家喻戶曉, 該書從交通、商貿、戰爭、外交等諸多方面將近代中國的屈辱歷史一一進行記述, 堪稱一部帝國主義侵華簡史。針對當時國內學校歷史教育無內容詳實、條理清晰的教科書, 而只能采用日本人編纂出版的歷史教科書這一荒唐局面, 《蒙學中國歷史教科書》順應時代要求應運而生, 該書在歷史教育學界評價頗高, 素有“中國第一部章節體式近代中小學歷史教科書”之稱, 由上海文明書局刊印出版。除此之外, 當時學界將學術研究的“知”與“行”相結合, 在編寫國恥教育書籍的同時投身于國恥教育教學實踐, 以理論來指導實踐, 在實踐中進一步檢驗理論。二是新學制的頒布加速了學校國恥教育課程化、體系化、常態化發展。光緒三十年, 清政府通過頒布《奏定中學堂章程》試行新學制, 國恥教育隨即以課程化形式進入學校, 并明確指出學校國恥教育必須以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所遭受到的屈辱史實為基本內容, 開蒙心智, 借以激發學生報國熱情。直至1915年5月9日, “二十一條”的簽訂使中華民族蒙受奇恥大辱, 群情激憤, 愛國熱潮高漲, 國人紛紛將這一天視為“國恥日”, 國恥教育由此進入較快發展階段。
\\(二\\) 發展階段 \\(1915-1927\\)
1915年5月9日, 以袁世凱當局接受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為歷史契機, 民國主流報刊《時報》、《申報》連續刊發檄文, “權利喪失, 國幾不國。嗚呼!痛深矣!嗟我國民, 受此奇辱, 尚有何面目以自存于社會?”[6]敬告國人奮發有期, 永存此志, 勿忘國恥?!岸粭l”的簽訂使中華民族蒙受奇恥大辱, 自此, 國恥教育進入較快發展階段, 以江蘇教育會的成立為標志。該會是清末民初創辦最早、影響最大的省級民間教育團體, 其倡導的將每年的5月9日定為“國恥日”并列入校歷, 廣為社會各界所接受。
1925年, 中華教育改進社第四屆年會在北京順利召開。會議正式提出要在全國范圍內施行國恥教育的議案, 并突出強調該社之教育宗旨、培養目標為實施國恥教育, 培植國民愛國情感。同年底, 第十一屆全國教育聯合會審議并通過了《今后教育宜注意民族主義案》, 該議案的順利通過使得以國恥國難史為主要教育內容的學校愛國主義教育得到充分重視, 國恥教育進程加快。此外, 民國時期, 高校學生也積極為國恥教育建言獻策, 如大學生周寢昌曾上書教育總長, 認為教育的普及程度直接影響國民的愛國熱情。在民族危亡之際, 只有人人愛國, 才有可能徹底實現救亡圖存、救國救民于水火的歷史重任。因此, 必須大力發展國恥國難史教育, 施行“捷徑教育大綱”:一是編纂“國恥讀本”, 使廣大青年學生通過學校教育, 了解本國歷史, 尤其是國恥國難史;二是編吟“國恥唱本”, 使稍識文字之人皆能通過吟唱國恥曲目了解國家之恥辱, 樹立報國情;三是泛化“口頭教育”, 即通過組織國恥教育宣傳小分隊, 于閑暇時宣講國恥讀本于村野, 使目不識丁之人亦能知曉國恥國難。
\\(三\\) 高漲階段 \\(1927-1948\\)
1927年4月18日, 南京國民政府正式成立, 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蔣介石集團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中國, 憑借著對國家教育機器的占有優勢, 國恥教育發展逐漸進入高漲階段。期間, 突出學校教育在國恥教育中的主渠道地位, 著重培養年輕一代愛國熱情, 增強國恥教育針對性意識尤為明顯, 具體表現為以下特征:
一是針對此前國恥教育多為教育界、學術界自發組織施行, 人力財力物力均不足等弊端, 轉變為由政府行政命令式實施, 充分保障國恥教育的連貫性、系統性和可持續性。1928年5月, 作為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先生主持召開了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國性教育會議。會議提出《整理中華民國學校系統案》, 決定施行效仿美國的“戊辰學制”, 并將黨義 \\(后來稱為三民主義\\) 與國文、體育、軍事、第一和第二外語一同列為高校學生的公共必修課目。華北事變后, 國民政府教育部修正中小學教學科目及課時數, 強調對青年學生憂患意識培養的重要性, 并在人文學科中增加反映民族精神之素材, 充實國恥教育內容, 增強國恥教育針對性。
二是重視教材及教學內容的甄選, 加大對執教人員素質的培養。由于《修正中小學教學科目及課時數》在全國上下正式頒布實施, 國內各出版機構開始主動契合國恥教育主題, 依據新課標和教學大綱, 組織專人編印出版以弘揚民族精神、展現民族氣節為主題的國恥教材。如, 商務印書館編印出版的《復興小學教科書》、中華書局刊印出版的《新小學教科書》等。這一時期, 除針對低年級學童的國恥教育啟蒙讀物大量刊印出版外, 適合廣大民眾閱讀, 以弘揚民族精神, 展現民族氣節, 堅定抵抗決心為主題的進步書籍也大批涌現, 如蔣恭晟著《國恥史》, 沈鑒、王械等人合著《國恥史講話》, 王蘧常著《國恥詩話》等。
\\(四\\) 新階段 \\(1949至今\\)
新中國成立以來, 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源動力的國恥教育逐漸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恥意識培養逐漸融入于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范疇, 一系列旨在激發學生愛國熱情的政策文件, 如《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相繼頒布實施, 我國的國恥教育進入全新發展階段。
十八大以來, 習近平同志關于加強國人知恥明恥教育的思想深入人心。2014年2月25日下午,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決定草案和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草案, 正式將每年9月3日設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將每年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首次從國家層面, 以立法的形式給國恥教育以載體, 對于提高國民對國恥紀念活動的重視程度具有重要意義, 對我們進行常態性、規律性、深入性國恥紀念活動的開展也有重要促進作用。2016年9月18日, 習近平以《勿忘國恥·奮發圖強》為題發表感言, 再次激勵國人要以史為鑒, 振興中華,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至此, 國恥教育在我國發展到新的歷史階段, 并逐漸形成了以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為載體, 以中國近現代國難史和當代國際熱點事件為主要教育內容的全民族國恥教育熱潮, 我國的國恥教育逐漸實現全民化、系統化、縱深化發展。
三、新時期國恥教育長效機制構建
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的今天, 如何更有效地進行國恥教育, 增強國人民族憂患意識, 激發愛國熱情, 樹立理智報國志向是新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而緊迫的現實問題。確立穩定的國恥教育途徑、充實國恥日教育活動, 挖掘本土教育資源、創新國恥教育形式等均能有效地進行國恥教育。
\\(一\\) 確立穩定的國恥教育新渠道
確立穩定的國恥教育新渠道是當下加強國恥教育的有效措施之一。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 多元文化的滲透, 國人對外界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普遍增強,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 創新國恥教育新渠道勢在必行。目前, 無論是針對普通民眾的國恥教育還是針對在校大學生的高校國恥教育, 都需結合受教育者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 從培育受教育者愛國情懷和憂患意識的角度加大對專門性國恥教育內容甄別力度, 強化國恥教育效果, 使國恥教育富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在具體實施過程中, 要對現有國恥教育內容進行橫向延伸和縱向拓展, 尤其要加強對當代資本主義強國或國家集體利用自身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優勢對相對落后國家進行政治孤立、經濟制裁、軍事打擊、文化滲透等“新國恥”現象的關注力度, 理想對待, 深入分析, 引導受教育者理性愛國, 樹立憂患意識。
\\(二\\) 充實國恥日教育活動
隨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設立, 我國的國恥教育走上國家層面。新時期進行國恥教育, 要以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和國家公祭日為有利契機, 充實相關教育活動, 是新時期進行國恥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具體而言, 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從國家層面出發, 組織官方公祭活動, 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敬獻花圈并發表紀念性演講, 緬懷過去, 認清現實, 激發國人報國熱情;二是從社會層面出發, 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公開組織開展主題紀念活動, 在全社會范圍內加大宣傳力度, 鼓勵普通民眾積極參與, 在活動中弘揚理性報國志向, 激發國人的愛國熱情;三是從個人層面, 以家庭為單位, 在家庭成員內部形成愛國愛家的良好家風, 將國恥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 愛國從娃娃抓起, 將國恥教育貫穿于家庭教育始終。
\\(三\\) 挖掘本土教育資源
發掘本土國恥教育資源, 建設具有當地特色和史實依據的國恥教育紀念館是新時期開展國恥教育的又一有效途徑之一。通過開發本土國恥教育資源, 建立本地區國恥教育展館, 能有效增強當地民眾對祖輩苦難生活的代入感, 更好地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 實現國恥教育目標。在發掘本土國恥教育資源的過程中, 要注意做好文物史料的征集、保護、整理和研究工作, 在史實的基礎上, 體現新時期的時代特征, 從不同角度對文物史料進行科學詮釋和深刻提煉, 賦予其鮮活時代內涵。同時, 要注重加強地區間國恥教育基地 \\(展館\\) 的深入交流合作, 通過組織專題性展覽、巡講、報告會、座談會等活動建立地區間國恥教育互動新模式, 提高國恥教育的區域性特點和國恥教育效果的針對性。
\\(四\\) 創新國恥教育形式
新時期做好國恥教育工作, 還要不斷豐富創新國恥教育形式, 實現國恥教育育人效果。如創建本地區的國恥教育專題MOOC平臺, 鼓勵國恥教育相關研究人員在平臺上開授國恥教育專題課程或講座, 鼓勵民眾制作或上傳與國恥教育主題相關的紀錄片、視頻、參考資料、圖片, 促使平臺成員就國恥有關問題進行線上線下討論互動, 通過對MOOC平臺有關知識的解讀與內化, 達到教學效果。又如開展國恥體驗式教學, 更好的實現現代教育的人本化傾向, 以關注受教育者的內心體驗取代教育者說教為主的傳統施教模式, 使國恥教育回歸生活化教育, 實現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58.
[2]習近平.領導干部要讀點歷史[N].人民日報, 2011-09-02 \\(01\\) .
[3]謝國祥, 楊茂昌, 榮長海.思想政治工作大辭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2:625.
[4]侯樹棟, 馮少武, 崔輝政, 米立根.國防教育大詞典[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1992:653.
[5]羅志田.亂世潛流:民族主義與國民政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