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從這次北美流感中重新審視人類的環境倫理,提倡在尊重人的同時,也尊重環境和愛護動物。否則,最終受傷害的還是我們自己。
在消除了“豬流感”可能來源于中國的說法后,一個4歲的男孩埃德加?赫爾南德茲被發現是當地感染“豬流感”的首例。他居住在墨西哥東部韋拉克魯斯州的拉格洛尼亞,距離大型養豬場Granjas C arrollde M exico 很近。這家養豬場飼養著100多萬頭豬,是世界最大的豬肉生產和加工商之一。但養豬場環境問題相當嚴重,當地居民長期抱怨,養豬場上空經常被蒼蠅組成的“云團”遮蓋,臭氣熏天。
盡管最后確認病原體和疫源地還需更多科學依據,但這一事實再次向人類敲響了警鐘,讓我們認真思考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并且已經到了在實際行動上做出改善的時候了。
人與環境需更加協調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已有成熟的倫理準則,但人與環境的關系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盡管我們已有環境倫理的理論和提法,但很多時候并沒有遵循這樣的方法來規范人的行為,以致災難最終落在人身上。
人與環境關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是人與動物的關系,可稱之為動物倫理。它要求善待動物,要讓飼養場中的動物獲得與其環境協調一致的健康狀態。
今天,人們對動物權利有所保留,但比較認同動物福利。落實到飼養牲畜,如養殖豬和牛等,是給它們以寬敞清潔的圈舍,定期打掃衛生,同時,還不能在精神上虐待它們。例如,在屠宰它們時,不能讓同類看見,要減輕它們臨死時的痛苦,如給予它們鎮靜劑等。其實,這些理論和建議,可能只在歐美一些國家的養殖場做到了。而在其他許多國家,就連給家畜們一個干凈寬敞的籠舍都很困難。在人類不能善待動物時,惡劣的飼養環境也為各類病毒的生長和變異提供了機會。此次的流感暴發,就是例證。
對待人與環境關系不能自以為是
對這次流感的命名也反映了人們在人與環境關系上的偏頗和自以為是。其實,這次流感不應叫“豬流感”,而應以疫情的首先發生地來命名,即墨西哥流感或北美流感,就像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一樣。而且,導致流感的病毒是一種混合體,集中了豬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特征。雖然豬流感病毒在其中發揮了一定作用,但把目前出現的流感命名為豬流感是以偏概全。同時,這種病毒在豬等動物身上尚未發現,也沒有導致豬患病。病毒只攻擊人類,并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在墨西哥,一些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也受到感染,他們與動物并沒有直接接觸,說明病毒不是從動物直接傳播到人身上的。
幸好,世界衛生組織及時為“豬流感”正名了,給其命名為“甲型H1N1流感”;在中國,已稱之為“甲型H1N1流感”。而這其中的意義不應該僅在于保護農業產業發展,而是應考慮更深層次的問題,如人與環境的關系,人與動物相處的原則等。
我們需要從這次北美流感中重新審視人類的環境倫理,提倡在尊重人的同時,也尊重環境和愛護動物。否則,最終受傷害的還是人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