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在可持續發展視角下,把環境的保護、修復、維護的生產活動及與之直接相關的 服務活動稱為環境產業,包括發揮減少、避免污染環境作用的資源再利用業和發揮治理污 染物與修復、改善環境作用的環境維護業。通過探討環境產業的內涵、發展歷程、運行機制 和在產業體系中的位置與作用,指出環境產業是在法規保障下政府強行推動產生和發展起來 的,是產業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考慮自然環境對社會行為的影響,改進政府行 為構建適合環境產業與傳統產業協調發展的經濟體制是加快發展環境產業的關鍵。
關鍵詞 環境產業;環保產業;發展歷程;運行機制
中圖分類號 X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8)06-0042-04
20世紀50年代以來,環境問題的凸現對經濟活動帶來巨大的沖擊,它一方面迫使許多傳統的 經濟活動改變,另一方面又催生出許多新的經濟活動領域。伴隨環境問題研究和環保工作的 不斷深化,圍繞保護環境、修復環境以及提高環境承載力的生產和服務活動,已經發展成為 一個新的不可忽視的產業。其目的從改善人當時的生活環境擴展到未來的生存環境,相應的 職能從治理污染擴展到預防和減少污染、修護和改善環境,有關研究涉及其內容、性質、特 點、發展計劃等方面[1~5]。但在國民經濟統計中,沒有明確 界定環境產業與其他產業的關系,存在被遺漏或重復計算的現象;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 ,沒有充分發揮其在構建循環經濟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中的作用,存在言行不一致的現象。因 此,有必要對這類產業進行命名和正名,研究其定義、內涵、發展歷程、運行機制、作用和 發展戰略等諸多基本問題。
以往大多認為環保產業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大類[6]。狹義環保產業主要指 在環境污染控制、污染物減排和廢棄物處理等方面提供設備和服務的企業;廣義環保產業則 指在測量、防治、限制及克服環境破壞方面生產與提供有關產品和服務的企業,以及生產使 污染排放和原材料、能量消耗量最小化的產品和服務的企業。近期對環保產業概念又有了新 的認識,如2001年戴錦用產品功能界定環保產品和環保產業[6];2004年 曹曼、葉文虎 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將產業系統地劃分成物資產業、人的產業和環境產業三類,沒有 延用環保產業的名稱,初步給出了環境產業概念的內涵[7]。本文認為環“境”產 業和環“?!碑a業雖一字之差,但內涵卻有很大不同。
1 環境產業的定義和內涵
在可持續發展視角下,我們認為環境產業是環境的保護、修復、維護的生產活動及與之直接 相關的服務活動。其生產主體和直接服務對象不一致,分別是“人”和“環境”;而其它產 業生產主體和直接服務對象一致,都是“人”,這是環境產業與傳統產業的主要區別。比如 環保型電視機的生產主體和直接服務對象一致都是人,雖然叫環保型電視機,但生產該電視 機的企業屬物資產業中的第二產業,而不是環境產業;又如用于凈化空氣的脫硫除塵設備的 生產主體是人,直接服務對象是環境(空氣),二者不一致,故生產脫硫除塵設備的企業應 屬環境產業。
在三類產業體系中,環境產業包括資源再利用業和環境維護業。內部之間的區分有利于解決 產業統計中的混亂現象,將二者進一步細分,如圖1所示。例如,生產有機食品的企業不屬 于環境產業,而是物資產業,但過去常常將它劃入環保產業[8]。
資源再利用業是以減少或避免對環境的污染為目的,將生產和生活產生的“廢物”重新利用 的生產及服務活動的總稱。該產業的特點是將“廢物”當作“資源”。例如,用畜禽糞污做 沼氣和有機肥的企業,屬于該產業中的物質再利用業;用鋼鐵廠低溫余熱蒸汽發電的企業, 屬于該產業中的能量再利用業。當人們能將所有廢物變成資源時,環境產業的內涵將發生新 的變化,屆時可把資源再利用業從環境產業中拔離出來,使之成為物資產業的一部分,環境 維護業將成為環境產業的全部。
環境維護業是以治理污染物和修復與改善環境為目的,從事生產環境友好產品和修復與改善 環境的生產及服務活動的總稱。該產業的特點表現在其功能上:一是使已破壞或污染的環境 得到治理和修復,二是使環境免遭、不受或少受污染和破壞,三是使環境的功能和質量得到 進一步完善提高。例如,水處理專業公司將污水處理達標后排放,屬該產業中的污染治理業 ,為該企業生產生物填料、絮凝劑和環境監測儀器等產品,以及提供技術服務的公司、研究 所等單位,屬于該產業中的環境服務業。
2 環境產業的發展歷程
環境產業的發展歷程可大致分為產生、成長和發展三個階段。
第一,產生階段。光化學煙霧、水蜈病等污染事件的發生,給人們敲響了治理污染保護環境 的警鐘,政府出臺有關的政策和法規,開始了保護環境的社會活動,產生了環境產業。具體 活動按治污行為主體的不同分為三種:一是企業行為,按誰污染誰治理和類似的政策,企業 將其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物自行處理,達到一定標準后排入環境;二是政府行為,治理公眾 生活和公營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物,政府出資作為公共市政工程建設運營達標后排入環 境;三是公眾行為,公民自覺遵守環境規則,如不亂丟垃圾,并監督排污違規行為。三種治 污的活動均需要有關技術、設備、藥劑和服務,便出現生產這些產品和服務的企業、公共事 業單位和義務勞動。但在當時,這三種活動并未全部走向市場形成產業,這是環境產業的初 級形式。
第二,成長階段。隨著經濟發展和人類生活質量提高,污染物的產生量越來越多,治污產品 和服務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大,環境產業逐漸成長起來。按傳統經濟核算辦法計算,治污活動 給企業和政府帶來的是負收益,同企業經營的獲利目的相違背,政府不嚴格執法和企業不建 、不主動建治理設施或建了不運行等現象屢禁不止,治理政策得不到完全貫徹落實,治污量 的增加小于排污量的增加,環境污染加劇。這些問題的出現迫使政府進一步修改完善環保政 策法規,如將誰污染誰治理改成排污者付費,出臺關、停、并、轉污染物排放嚴重的中小企 業和治污的運營服務等政策。于是,排污者開始采取完善生產工藝、增加治污投資、嚴格生 產運行管理和采取托管運營等減污和治污的措施,對生產治污產品、治理污染和服務活動的 市場需求進一步擴大,加快了環境產業的成長。
第三,發展階段。經濟快速發展帶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反過來成為影響經濟和社 會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環境產業明顯滯后于物資產業和人的產業的發展。治理污染實質上 是消耗和破壞資源的行為,為根除環境污染保證資源的充分利用和持續供應,將單純治理污 染轉向少產生和不產生污染,保護環境的活動由產業鏈的末端轉向中端和前端直至貫穿生產 的全過程,制定有關法規和發展戰略,如清潔生產與廢物再利用法,和開發可再生能源、發 展循環經濟、樹立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等,推動了環境產業的發展。
對比環境產業與傳統產業的形成歷程可以看出:環境產業與傳統產業的形成機制不同,傳統 產業是在滿足人類生存需要過程中自發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環境產業是在法規保障下政府強 行推動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3 環境產業的運行機制
社會生產活動是政府、企業、公眾三種行為主體綜合作用的結果。將該綜合作用分成三部分 :一是建立在政策、法規、制度、規則、公約、習俗等之上的相互制約;二是建立在市場平 臺之上的相互交易;三是建立在自然環境基礎之上的相互影響,即人與自然相互作用過程中 ,人的思想行為方式受自然環境的變化而改變,進而導致前兩部分作用的變化。在不同經濟 體制下,和不同類型產業的生產活動中,三種行為主體的作用不完全相同,對應產業的運行 機制也就有別。在傳統經濟體制中,第三部分作用被忽視,環境產業是在考慮該部分作用后 產生的,傳統產業和環境產業的運行機制如圖2和3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