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基于中國夢的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探究
【引言】中國夢指引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探析引言
【第一章】 “中國夢”的歷史軌跡、內涵、特征和實現路徑
【第二章】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發展軌跡、內涵、特征和意義
【第三章】實現“中國夢”背景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受到的沖擊
【第四章】實現“中國夢”背景下優化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多元路徑
【結論/參考文獻】中國夢與愛國主義教育關系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引 言
一、選題的來源、依據和意義
(一)選題的來源、依據
“中國夢”的實現最重要的就是要發揮青年人的朝氣、力量,培養青年人對于國家的熱愛、敢于社會擔當的責任、學會自我約束的能力。大學生作為青年人中最富有學識、視野、創造活力的群體,是祖國發展之棟梁、社會建設之中堅力量,關系到國之未來、社會發展、傳統與文明之傳承。用什么團結、凝聚、培養大學生的道德情操、思想修養、精神境界無疑成為國家、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視域之一。愛國主義教育在團結、凝聚、培育大學生提高對于社會主義的認同,對于執政黨的擁護,對于中國道路、制度、理論自信,對于文化傳承發展創新,對于開闊視野,對于實現“中國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立足于實現“中國夢”這樣一個宏大的現實背景,選擇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作為研究課題是基于如下理由:
1.選題的來源
(1)從現實來源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面向未來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續奮斗?!盵1]
青年中最富有創造力、挑戰性的就是大學生這樣一個朝氣蓬勃的群體,他們是祖國之未來、民族之希望,怎樣團結和教育這樣一個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形成中的群體,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面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無論從意識形態的角度還是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我們都有必要圍繞愛國主義教育,開展一系列的活動,讓大學生樹立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黨的領導的質樸的情感與持久的心理效應。
(2)從理論來源看,自國家誕生以來,愛國主義既發揮著顯性的教化功能,又發揮著隱性的滲透、同化功能,在傳承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抵御外來侵略、團結人民力量,實現社會整合、國家繁榮富強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精神功用。所以說愛國,成為了一個古老而彌新的話題。[2]
2.選題的依據
(1)從現實依據來看,愛國主義受到了新自由主義、新保守主義、狹隘民族主義、國家主義、全球化主義、網絡民粹主義等社會思潮的挑戰,極大地危害到了愛國主義本真的含義,消解了愛國主義的歷史作用、時代價值、未來旨趣,造成了大學生在愛國主義立場上發生動搖、分化,產生了對愛國主義的觀點的懷疑、批評,危害到了愛國主義自身所擁有的純潔性。
(2)從理論來源看,愛國主義是我國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構成中華民族特有傳承的精神支柱,愛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礎之公民層面價值準則的首要前提,表達了社會成員的道德自律,是社會成員的基本道德規范之一。[3]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層面的價值要求”[4],因此“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就擺在了改革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中國夢”的面前,急迫而緊切、任重而道遠。
培育什么樣的公民,重要的是在價值觀念上、思想觀念上、社會認知上,對于國家、民族、政黨、公民有深刻的理解與體會,特別要對歷史的遭遇、現實的國情、傳統的文化有認同。公民層面價值的首要前提就是建立在愛國主義基礎之上的,對于個人、社會、國家,對于家庭、社會組織、國家政府、中國共產黨的熱愛與擁護,對于百年近代歷史的認識,對于社會主義制度建立 60 多年的歷史的認識,對于改革 30 多年成果與實踐的認識。因此,需要發揮愛國主義教育的多重功能,如教化功能、傳承功能、引導功能、凝聚功能等。
(二)選題的意義
1.通過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有助于團結廣大青年學子,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必要的精神力量支撐,從而克服其它非主流社會思潮對于青年學子的侵襲、腐蝕和干擾。
2.通過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有助于發揮青年學子作為社會先鋒模范的作用,從而為社會現代化建設提供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紀律的,符合社會發展的高素質的人才儲備與生力軍。
3.通過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有助于廣大青年學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能夠有效應對來自西方和平演變思想所帶來的侵蝕,以及青年學子自身不良習慣的干擾與影響。
4.通過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有助于廣大青年學子樹立“中國夢”的整體思維模式,形成高度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培育適合中國社會發展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為“中國夢”的實現奠定自信之基、力量之源,提供實現“中國夢”的踐行之始、奮斗目標。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1.“中國夢”的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關于“中國夢”的研究現狀,主要關鍵點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中國夢”基本內涵的界定。張定鑫指出,中國夢存在兩個基本面:物質和精神,中國夢內涵涵括兩個百年、兩重任務,中國夢同“個人夢”不可分割[5];程美東、張學生認為,中國夢就是中國人的現代化之夢。既然是現代化之夢,就又包括了兩層含義許多中國人的個人夢和中華民族的國家和集體之夢[6];史為磊站在綜合思維的層面,在總結 “‘中國夢’本意說”、“人民主體說”、“兩層內涵說”、“三層內涵說”、“多維度說”的基礎上指出,“中國夢的本意固然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但是仍需要我們根據時代的步伐、現實條件的變化,不斷賦予中國夢新的豐富內涵”[7],筆者認同史為磊的這種觀點,在這里筆者稱之為“中國夢”的動態包容說。孫來斌、黃蘭從歷史、現實與未來發展的維度,從民族、國家與個人關系的維度,從中國夢與美國夢、歐洲夢比較維度這三個方面探討了中國夢的豐富內涵,并認為中國夢是中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的高度凝練[8];張尚兵、余達維認為學界關于中國夢內涵的認識,無論是“二維說”、“三維說”、“多維說”,其根本觀點都同習近平同志的觀點趨向一致,即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基本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主振興、人民幸福?!盵9]
(2)“中國夢”的比較視角研究。鄧倩認為,中國夢與美國夢的聯系的基點是個人幸福與國家發展統一起來的人民夢,而兩個夢的區別則在于內涵上、成長過程、發展趨勢上。追求個人的自由、個人價值的實現是美國夢強調的重點,而中國夢則強調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基礎上能夠有效的調和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辯證關系[10];郭樹勇從比較視野之國際政治的角度探析了中國夢的外延,中國夢不是自我實現的、中國夢不是孤立的、中國夢的實現需要內外統籌,在郭樹勇看來中國夢從屬于意識形態范疇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既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又是其實現方式[11].
(3)“中國夢”的實現基礎與路徑研究。胡鞍鋼、胡聯合認為“中國夢”的基石在于中華民族的國族一體化,即把中華民族建設和鞏固成為一個統一的凝聚力強大的國族[12].劉云山指出,一是把中國夢宣傳教育同中國特色社會宣傳教育結合起來,堅定人們實現中國夢的共同理想信念;二是把中國夢宣傳教育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建設結合起來,構筑人們實現中國夢的精神支柱;三是把中國夢宣傳教育同做好當前各項工作結合起來,推動人們積極投身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四是把中國夢宣傳教育同促進青少年健康快樂成長結合起來,進一步煥發廣大青少年實現中國夢的青春激情[13].張明認為,“中國夢”實現路徑必須做到“四個必須”必須始終懷有深刻的“憂患意識”;必須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堅持腳踏實地走“中國道路”;必須依靠以愛國主義為核心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中國精神”指導;必須依賴在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下的全國各族人民艱辛奮斗的“中國力量”.[14]李君如從辯證邏輯上探討了實現中國夢的路徑主要要處理好理想與現實、改革與發展、基于與挑戰這三種路徑方向上的關系。[15]
孟東方、王資博認為中國夢的實現路徑包括一個根本前提即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堅持七個主要路徑,即新四化、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多中國人的個人夢和中華民族的國家和集體之夢[6];史為磊站在綜合思維的層面,在總結 “‘中國夢’本意說”、“人民主體說”、“兩層內涵說”、“三層內涵說”、“多維度說”的基礎上指出,“中國夢的本意固然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但是仍需要我們根據時代的步伐、現實條件的變化,不斷賦予中國夢新的豐富內涵”[7],筆者認同史為磊的這種觀點,在這里筆者稱之為“中國夢”的動態包容說。孫來斌、黃蘭從歷史、現實與未來發展的維度,從民族、國家與個人關系的維度,從中國夢與美國夢、歐洲夢比較維度這三個方面探討了中國夢的豐富內涵,并認為中國夢是中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的高度凝練[8];張尚兵、余達維認為學界關于中國夢內涵的認識,無論是“二維說”、“三維說”、“多維說”,其根本觀點都同習近平同志的觀點趨向一致,即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基本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主振興、人民幸福?!盵9]
(2)“中國夢”的比較視角研究。鄧倩認為,中國夢與美國夢的聯系的基點是個人幸福與國家發展統一起來的人民夢,而兩個夢的區別則在于內涵上、成長過程、發展趨勢上。追求個人的自由、個人價值的實現是美國夢強調的重點,而中國夢則強調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基礎上能夠有效的調和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辯證關系[10];郭樹勇從比較視野之國際政治的角度探析了中國夢的外延,中國夢不是自我實現的、中國夢不是孤立的、中國夢的實現需要內外統籌,在郭樹勇看來中國夢從屬于意識形態范疇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既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又是其實現方式[11].
(3)“中國夢”的實現基礎與路徑研究。胡鞍鋼、胡聯合認為“中國夢”的基石在于中華民族的國族一體化,即把中華民族建設和鞏固成為一個統一的凝聚力強大的國族[12].劉云山指出,一是把中國夢宣傳教育同中國特色社會宣傳教育結合起來,堅定人們實現中國夢的共同理想信念;二是把中國夢宣傳教育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建設結合起來,構筑人們實現中國夢的精神支柱;三是把中國夢宣傳教育同做好當前各項工作結合起來,推動人們積極投身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四是把中國夢宣傳教育同促進青少年健康快樂成長結合起來,進一步煥發廣大青少年實現中國夢的青春激情[13].張明認為,“中國夢”實現路徑必須做到“四個必須”必須始終懷有深刻的“憂患意識”;必須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堅持腳踏實地走“中國道路”;必須依靠以愛國主義為核心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中國精神”指導;必須依賴在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下的全國各族人民艱辛奮斗的“中國力量”.[14]
李君如從辯證邏輯上探討了實現中國夢的路徑主要要處理好理想與現實、改革與發展、基于與挑戰這三種路徑方向上的關系。[15]
孟東方、王資博認為中國夢的實現路徑包括一個根本前提即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堅持七個主要路徑,即新四化、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多中國人的個人夢和中華民族的國家和集體之夢[6];史為磊站在綜合思維的層面,在總結 “‘中國夢’本意說”、“人民主體說”、“兩層內涵說”、“三層內涵說”、“多維度說”的基礎上指出,“中國夢的本意固然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但是仍需要我們根據時代的步伐、現實條件的變化,不斷賦予中國夢新的豐富內涵”[7],筆者認同史為磊的這種觀點,在這里筆者稱之為“中國夢”的動態包容說。孫來斌、黃蘭從歷史、現實與未來發展的維度,從民族、國家與個人關系的維度,從中國夢與美國夢、歐洲夢比較維度這三個方面探討了中國夢的豐富內涵,并認為中國夢是中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的高度凝練[8];張尚兵、余達維認為學界關于中國夢內涵的認識,無論是“二維說”、“三維說”、“多維說”,其根本觀點都同習近平同志的觀點趨向一致,即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基本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主振興、人民幸福?!盵9]
(2)“中國夢”的比較視角研究。鄧倩認為,中國夢與美國夢的聯系的基點是個人幸福與國家發展統一起來的人民夢,而兩個夢的區別則在于內涵上、成長過程、發展趨勢上。追求個人的自由、個人價值的實現是美國夢強調的重點,而中國夢則強調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基礎上能夠有效的調和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辯證關系[10];郭樹勇從比較視野之國際政治的角度探析了中國夢的外延,中國夢不是自我實現的、中國夢不是孤立的、中國夢的實現需要內外統籌,在郭樹勇看來中國夢從屬于意識形態范疇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既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又是其實現方式[11].
(3)“中國夢”的實現基礎與路徑研究。胡鞍鋼、胡聯合認為“中國夢”的基石在于中華民族的國族一體化,即把中華民族建設和鞏固成為一個統一的凝聚力強大的國族[12].劉云山指出,一是把中國夢宣傳教育同中國特色社會宣傳教育結合起來,堅定人們實現中國夢的共同理想信念;二是把中國夢宣傳教育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建設結合起來,構筑人們實現中國夢的精神支柱;三是把中國夢宣傳教育同做好當前各項工作結合起來,推動人們積極投身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四是把中國夢宣傳教育同促進青少年健康快樂成長結合起來,進一步煥發廣大青少年實現中國夢的青春激情[13].張明認為,“中國夢”實現路徑必須做到“四個必須”必須始終懷有深刻的“憂患意識”;必須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堅持腳踏實地走“中國道路”;必須依靠以愛國主義為核心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中國精神”指導;必須依賴在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下的全國各族人民艱辛奮斗的“中國力量”.[14]
李君如從辯證邏輯上探討了實現中國夢的路徑主要要處理好理想與現實、改革與發展、基于與挑戰這三種路徑方向上的關系。[15]
孟東方、王資博認為中國夢的實現路徑包括一個根本前提即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堅持七個主要路徑,即新四化、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堅持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有機統一、堅持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有機統一、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有機統一、堅持保持黨的先進性與純潔性的有機統一、堅持富國和強軍的有機統一、堅持個人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發展的有機統一;五個保障系統為實現中國夢護航,即優化目標導向,規劃中國夢;優化要素整合,參與中國夢;優化環節調控,發展中國夢;優化過程監督,落實中國夢;優化成效評價,共享中國夢。[16]
(4)“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譚文東指出,中國夢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表現在,一是從感性到理性--融入理想教育;二是從個體到社會--融入價值觀教育;三是從理論到踐行--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四是從共同到特色--融入信仰教育;五是從教化到滋養--融入心理教育。[17]
林琳認為在高校思政課開展“中國夢”教育的重要意義在于可以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個自信,堅定大學生走中國道路的理想信念,引導大學生深刻理解“中國夢”的豐富內涵、歷史背景和文化基礎,進一步在大學生中弘揚中國精神,不斷激發大學生筑夢、追夢和圓夢的豪情壯志,凝聚大學生實現中國夢的磅礴力量。[18]
房廣順、楊曉光認為,把中國夢戰略思想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的政治任務,中國夢戰略思想是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最新成果教育青年學生的最好素材;中國夢戰略思想是實現黨對青年學生殷切囑托的精神動力;開展中國夢戰略思想教育是培養大學生樹立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的需要[19]姜春英等認為,“中國夢”通過“銘記”歷史激發了大學生的愛國之情;通過心有“中國夢”樹立了大學生的強國之志;通過“實干興邦”錘煉了大學生的報國之才。[20]
香港學者魏雁濱在實證調查訪談的基礎上認為實現“中國夢”,追尋一個正義社會,青年要勇于承擔敢于行動,并要有青年承擔的價值觀與態度,即青年必須積極、樂觀、和平、勇敢、堅定、開放、理性、科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正能量。[21]
2.國外學者研究“中國夢”的現狀
意大利學者洛麗塔·納波利奧尼在《中國道路:一位西方學者眼中的中國模式》一書中研究了中國道路對于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意義,作者指出由于西方社會自身陷于經濟危機,暴露出其自身的頑癥和矛盾,而中國則致力于塑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模式,就是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立足于為人民服務、發展協商民主、發揮公民社會的各個層面作用,特別是是舉行的基層選舉將與中央人民政府起到一種補充作用,堅持傳承傳統文化,注重綠色能源發展、改善生態環境,實行了積極的經濟救助計劃,發展了中國特色的盧梭式民主,這一切都保障了中國夢的實現。
陶季邑在《哈佛學者看中國夢》一文中考察了哈佛學者對于中國夢的認識,如哈佛大學教授諾厄·弗而德曼指出:習近平提出“中國夢”的口號,在于把夢想擴到、顯示中國自信,從而影響世界;杜維明認為,“中國夢”提出是在于對世界發展局勢的重新評估;麥克法夸爾則認為,中國夢其實就是中國的霸權夢,這種觀點沒有看到中國夢的本真內涵,是立足于中國威脅論這個觀點得出的錯誤結論,否認了中國夢所包含的和平共享發展的和平夢。[23]
美國學者杰里米·里夫金在《歐洲夢:21 世紀人類發展的新夢想》一書中指出,美國夢開始褪色,人們把目光指向了歐盟和中國,歐洲夢最重要的基礎是福利制度的建立,特別是在歐洲共產主義、綠黨運動、生態性組織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把注重改善生態環境、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促進歐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特別是注重改善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關系,作為未來歐洲發展的方向。與此同時杰里米·里夫金肯定了中國思想框架之傳統文化在現實中國夢中的重要作用,他說傳統的儒家文化注重感性和社會關系,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并指出中國現代化的夢想,既是對西方經驗的綜合重新創作,既存量的美國式競爭,又有歐洲式的平等,并指出正在出現的中國夢無疑是會對整個世界、人類的未來產生深遠的影響。[24]
(二)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現狀
1. 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國內研究現狀
(1)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多維視角的擷取。針對新時期大學生愛國主義的特點、內涵、應對的復雜性問題,諸多的研究者立足不同的維度視角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進行了多層次的研究。如譚成在碩士論文《全球化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山東大學,2009)選取全球化時代的視角系統地研究了全球化與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之間的關系,在全球化視角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研究的還有王雯姝、鄧暉的《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的主要視域》(思想教育研究,2011 年 10 期),付春新的《全球化視域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探究》(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年 6 期)。
劉青從網絡時代的特點、影響以及作用出發在其碩士論文《網絡時代下的愛國主義教育研究》(河北師范大學,2014)研究了愛國主義教育在網絡社會呈現的新特征、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愛國主義教育的新內容、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以及愛國主義教育的優化策略,與此研究相似的還有胡繼紅的《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華中師范大學,2012),王彥的《網絡環境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負面效應及對策》(理論導論,2014 年 9 期)。
(2)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引導機制研究。在關于引導機制研究方面,研究者從理性愛國主義教育與非理性愛國主義教育,從顯性愛國主義教育和隱性愛國主義教育,從開放式愛國主義教育和狹隘民族愛國主義等方面探討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引導機制。田志久等在《大學生理性愛國教育引導研究》指出教育引導大學生理性愛國的途徑包括一是弘揚優秀文化,捍衛國腳埃文化安全,二是發揮傳統教育與網絡媒體優勢,形成大學生理性愛國情感,三是培養大學生包容并蓄的文化胸懷,摒棄狹隘民族主義傾向,四是合理利用突發和偶發事件,激發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25]
趙貝斯特從時代特點出發研究了大學生理性愛國的網絡引導機制,其內容包括領導組織機制、輿情研判機制、危機預警機制、應急處置機制等四個方面。[26]
于運國、張澍軍認為愛國主義是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首要內容,要注重理性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重點是在培養過程中把握愛國主義教育的規律,明確一個目標、兩個原則兩個規律,即實現中國夢的奮斗目標、堅持真實性和方向性兩個原則、遵循大學生成長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兩個規律。[27]
(3)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演進的軌跡研究。戴韶華反思了 20 世紀 80 年代、90 年代以及 21 世紀初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認為當前從中國夢為主體的民族復興的宣傳教育仍然離不開愛國主義教育的激發、引導、團結的功能。[28]
崔健通過考察 20 世紀 80 年代青年愛國主義觀念的演進特征、20 世紀 90 年代青年愛國主義觀念在理性中升華、21世紀以來青年愛國主義觀念在考驗中崛起,指出青年愛國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思想根基和精神依托。[29]
總體上看,通過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演進軌跡的把握可以幫助我們從歷史發展的縱向軌跡窺測到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發展歷程。
2.國外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現狀
囿于自身掌握資料的局限性,在筆者看來國外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借助于政治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知識,對愛國主義教育的發生機制、內在規律、社會影響等方面了進行了系統的、精細化的研究。例如美國在公民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就是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通過公民教育課程的開設,把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到日常的行為中,特別是在“9.11 事件”之后美國更是強化了愛國主義教育,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塞繆爾·亨廷頓在《誰是美國人:美國國民性面臨的挑戰》一書中的論述來說明,“在愛國主義和忠于國家這一點上,美國人一向是出類拔萃的”,因為美國人始終都在致力于發揚盎格魯--新教文化基礎上建立形成的“美國信念”,只要堅持美國信念,“美國仍會長久地保持其為美國?!盵30]
韓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則從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兩個方面進行,其教育的場所主要包括學校和社會中,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國民倫理教育、國史教育,同時借助形成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并且不放棄任何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的機會,諸如通過宗教、社團活動、民俗習俗等實現“身士不二”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培養。俄羅斯愛國主義教育在普京“俄羅斯新思想”主導下,開啟了“新型愛國主義”的探索,主要包括:堅持國家主導,實現頂層設計;依托軍事教育,彰顯教育優勢;借助青年政治,拓展教育載體;探索多樣方式,確保教育效果。[31]
三、研究中的難點及創新點
本選題的主要難點在于實現“中國夢”背景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方法,以及怎樣保障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性,愛國主義有效性的測評和評估標準的確立,怎樣才能實現對愛國主義教育的跟蹤性研究,應該說這是一個持續的研究課題。
本文的創新在于把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放在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進行了全新的考察、分析,在綜合研判、批判借鑒吸收現有成果的基礎上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在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實現“中國夢”的中的作用,探索了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現路徑,同時在把握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論邏輯、實踐邏輯方面,有助于大學生這樣一個特殊群體體會到愛國主義所蘊含的先進性、精神性以及凝聚力,在實現大學生成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研究方法
(1) 文獻研究法。文獻是前人研究成果的結晶,是后人可以開發利用的資源,文獻的價值就是我們可以通過文獻的分析,理解理論產生存在發展的過程,通過對愛國主義文獻資料的分析,在充分收集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愛國主義理論的研究與愛國主義教育形式實踐路徑的分析。
(2) 歷史分析法。形態各異的愛國主義理論和紛繁復雜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在歷史上的多彩演繹,都不能脫離具體的歷史實踐。愛國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時代的產物不是憑空產生,有其歷史的源泉。
(3) 比較分析法。比較分析的方法既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實現“中國夢”背景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這一問題,又可以通過異同優劣分析,加深對中外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不同實踐形式的認識,全面把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4) 規范分析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有著特定的價值追求和利益訴求,在現代社會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既代表著國民教育發展的水平,又表征著公民道德素質的高低。
(5) 系統分析法。系統分析法是從系統的觀點,全面分析系統與要素、要素與要素、要素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一種研究方法。系統論在政治科學的應用始于戴維·伊斯頓和羅伯特·達爾,他們希望通過對政治現象的分析來揭示“每一個驗證都依賴于另一個驗證,并對它產生有效的影響?!盵32]
而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本身就是通過諸多的經驗性研究來發現一般性、內在規律性的研究科學,堅持系統論研究方法有助于全方位的把握與透視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產生、發展、影響。